嬴政問一旁的蒙恬“蒙將軍,深入敵營,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若是你,有幾成把握”
蒙恬掩下眸中火熱,謹慎道“臣不敢托大。”
卻是沒有回答。
嬴政也不怪罪,他看向水鏡,眼里閃過一道精光“這辛棄疾,豈止是文武雙全。”
分明說保守了。
唐朝。
有過戎馬經歷的李世民對辛棄疾就更加贊賞了“此子若在大唐,當是一員猛將”
忠臣點頭,深以為然。這樣的人才,不封將軍,等著落灰嗎明珠蒙塵,不僅是皇上的恥辱,更是他們滿朝文武的恥辱
帝王個個眼饞,文人們也不淡定。本以為大家在同一個賽道,結果辛棄疾竟然文體兩開花
李白率先一擲袍袖“英才豪俊,馬上鋒芒迅疾如電,驍勇不下霍嫖姚也”
那話怎么說來著,辛棄疾,真是文人里的霍去病啊
高適同樣敬佩萬分,他也好刀劍,有將才,對辛棄疾更有一份武人的惺惺相惜,當即拔出自己的長劍,反手瀟灑地挽了幾個劍花,一挑桌上杯盞
“敬豪杰,敬義士”
北宋。
李清照眼睛亮了亮,神采飛揚“辛棄疾竟然這般厲害我本當文武雙全是虛名,沒成想竟是實打實的那叛徒真讓人不恥好在是解決了。”
易安居士愛憎分明,夸辛棄疾的時候還不忘罵一把張安國。她看向自家父親“爹,辛棄疾將事情解決得如此漂亮,朝廷必然會有所封賞的吧”
“那是自然。”李格非捋著胡須點頭,眼中同樣含了幾分贊賞,“如此人杰,必當重用。可是”
他的眼神暗了暗,是啊,如此人杰,為何會有廉頗之嘆,又為何是以詩詞揚名呢
這是辛棄疾傳奇一生的,卻也是他最后的輝煌。撫今追昔間,他不可避免地想起自己“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那時的他,也才二十三歲而已。
他見過山河殘破,見過中原烽火,見過金兵鐵蹄的肆
虐。詞里的揚州,曾是完顏亮渡江窺伺的據點。大家往后也會學到一首詞姜夔的揚州慢。
楚棠播放了一個小視頻,垂楊寒水,依稀可見是揚州風物,背景里是凄清的曲,隨后便有一句句詞出現在屏幕上dashdash
想看春山有信的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嗎請記住的域名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不似蘇軾的飄逸曠達,不似辛棄疾的雄豪沉郁,也不似李清照的凄婉悲愴,而是寫得清雅空靈,冷僻峭拔,別有一番風騷。可眾人卻無心欣賞這詞的高妙。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真似彼黍離離之境。”杜甫一聲嘆息,不忍再看。
李白同樣嘆息“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何況是人。兵燹之禍,慘烈如斯”
另一邊,杜牧早從詞意里猜了個七七八八。那詞里的杜郎,想必就是在說他。杜牧愛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秀美的揚州令他難忘,可僅僅就是幾百年后,揚州竟已被寫作“空城。”
他眼眶微紅,姜夔說得沒錯,哪怕他再風流俊賞、才華橫溢,看到那時的揚州城,必然也賦不出豆蔻詞來。
長嘆一聲,他垂眸掩下傷懷。
宋朝。
沉默而又悲傷的氣息在王朝蔓延,李清照忍不住哭了出來,那是大宋的揚州城,是她還沒有到過卻心向往之的揚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