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爭雄的背景實際上是紛繁復雜的,蘇洵在此也并不是要為六國復盤,他有他的現實目的。
從宋太祖趙匡胤抑制武人開始,雖然北宋雖然杜絕了軍閥作亂,但相應地也造成了軍事上的衰退,木倉桿子不硬腰桿子自然也不硬,至蘇洵的時代,遼、西夏因為北宋求和之策的“滋養”,已經相當囂張,歲幣貢銀的負擔實際是壓在百姓的身上,蘇洵認識到了這些弊端,所以托古事而諷當朝。
于是在結尾他說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這篇文論寫得短小精悍,文氣暢達,觀看水鏡的大多都是內行,自然知曉其中妙處,如賈誼、司馬遷、韓愈、柳宗元等人早就在第一時間將之抄錄在紙上以反復歐陽修范仲淹等人也是頻頻點頭,夸贊蘇洵論點精當見解卓越,甚至已然動了寫折子面呈君王的心思。
開玩笑,知道了靖康之恥還不趕緊亡羊補牢,等著當千古罪人嗎
秦朝。
六國貴族紛紛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態,咸陽宮中,嬴政的臉色不辨喜怒,突然問道“李斯,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如何”
被點名的李斯心中一凜,暗自叫苦,斟酌著道“若說文氣,縱橫捭闔,卻也精到,只是這結論似有武斷。”
“呵”嬴政輕笑一聲,似乎絲毫不受影響,“六國之敗,豈在一端他自言他朝事,與朕何干”
說到底,蘇洵想要論證的,不過是宋不該茍合罷了。
李斯明白自家陛下的意思,拱手再拜“陛下明達。”
嬴政束手,他其實隱隱可以感覺出
來,秦在后世必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否則后代文人不會多有言談。后代王朝總要總結前代滅亡之因,那秦呢后人會如何分析秦之敗亡
應該說,蘇洵的認識是深刻的,不過顯然,沒有人聽,連他的兒子蘇轍后來都主張棄邊,蘇軾似乎對武將也頗有微詞,好像還嘴過衛青吧宋朝有些士大夫的局限性實在太大了。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啊這
眾人覺得自己的濾鏡有點碎“蘇家兄弟,怎么這樣啊”
未央宮。
劉徹沒好氣地讓人將桌上的赤壁賦收起來并決定一個月不看蘇軾的詩文,還嘴衛青,詩詞寫得再好都沒用
宋朝,汴梁館驛。
猝不及防被cue到的蘇軾蘇轍兩兄弟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見面前的蘇洵一拍桌子喝道“混賬”
蘇軾一個激靈拽著弟弟趕緊跪下。蘇洵看著面前排排跪的兒子很鐵不成鋼“你們為父的文章你們是一點都沒讀啊棄邊,虧你想得出來”
“父親大人勿怒,孩兒只是一時糊涂”反應過來的蘇轍趕緊認錯。
“糊涂嗎多讀書就不糊涂了。”蘇洵笑得相當和藹,“今晚將六國論誦讀百遍,不讀完不許睡覺。”
好好的兒子一個不留神長歪了,老父親表示很糟心。
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宋朝的種種行為和建國初期作對比。在新中國初立、一窮二白的年代,我們卻敢于迎戰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御敵于國門之外。哦,順便說一句,對面是十七國聯軍。
“嘶”
有人倒抽一口涼氣。
“十七國聯軍”
不少將領開始咋舌,這玩意兒,是地獄級難度吧
眾人都精神恍惚地聽水鏡里繼續講述為什么抗美援朝被稱作是立國之戰,是因為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的脊梁。經此一戰,世界終于認清了中國人民抗爭的決心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此后七十余年的和平,皆有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