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平等條約,就他們所知,即有割地賠款之類,賠款的錢從哪來,不還是取之于民百姓本便窮苦,哪背負得了這樣多的債務長此以往,民怨沸騰
眾人不敢想了,一時心都沉向了谷底。
一旁的魏征好似見眾人的心情還不夠沉重,冷冷地補上一點“華夏一敗則現頹于諸國,便好似貧賤之家而懷巨寶,四鄰見之,焉不起侵吞之心”
他這樣說著,袍袖下緊握的拳頭卻已然發起顫來。
聽得分明的李世民再壓抑不住胸中暴怒,一把抽出架上寶劍用力劈下,寒光湛湛沒入朱紅的桌案。
“豎子爾敢”
貞觀君臣能想明白的問題其他明主賢臣又如何想不到,一個個俱是氣得渾身發抖,拍著桌子破口大罵“無恥無恥之國”
北宋。
王安石紅著眼幾乎抓皺手中的文書,異邦固然無恥,可那清朝若是強盛,又怎會受這般屈辱強國,強國,國若不強,安有太平之四境
還有德國的廢槍炮,沒什么用的東西卻高價賣給我們,這樣的武器拖到戰場上去又有什么用后面的香粉、電影、小東西雖然看起來無傷大雅,但同樣可以賺取國人錢財,腐蝕國人心志。
“唉靡靡之音大行其道,直有亡國之相啊”大儒鄭玄掩面嘆息。
孔穎達同樣憂嘆不已“心志惑迷,國人精氣全消矣。”
有的生性偏保守的人后怕不已“這異邦的東西,都不是什么好東西啊”
鑒于以上種種,所以“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這也正是送來主義的危害,使得國人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不敢接受外來事物,這也是害國的,其實質在于文化侵略下的被動接受。
“這也不對”有人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太能轉得過來,“難不成外邦還能送來好東西”
“就是啊我看這外來的東西,嚇人嘞”他身邊的人附和道,顯然是對楚棠講的內容心有余悸。
與此同時,不少帝王能臣也開始咂摸起楚棠口中文化侵略這個詞。他們熟知的侵略,不外乎
兵戈,但他們同樣知曉,邦國之間,博弈向來不止在戰場。這是文化侵略,那售賣鴉片破壞經濟的行為,是不是一種經濟侵略
這些站在古代金字塔頂尖的人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件事當年齊桓公欲成就霸業,管仲為之獻上兩計,衣縞亂魯、買鹿制楚,終成齊霸,這是否就是楚棠所說的破壞經濟
說到這里我們來梳理辨析一下,文中的拋來、拋給、送來各是什么意思,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
中唐。
韓愈臉色很不好“所謂拋給,有如嗟來之食之態,分明有侮辱輕慢之意。”
北宋。
蘇軾面上余怒未消“拋來豈不如施舍一般隨意將自己無用之物拋向他人,君子安能受此羞辱”
另一邊。
李清照眼中盡是嘲弄與譏諷“什么送來,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全是不懷好意”
文人對文字最是敏感,更何況底下是一群名家、大家,閱讀理解更是不可能出錯。他們在不同的字眼里見出了異邦的齷齪心思,惱怒之余也不由得嘆服于魯迅對事物現象的精準把握。
辨析完這些詞的不同含義,我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拋來也好,拋給也好,送來也好,都是不懷好意、不能接受的,魯迅先生真正提倡的是“拿來”,所謂“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是他的中心論點。
既然如此,迅哥兒為什么要在前面廢那么多筆墨來論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呢
話音剛落,沒想到朱元璋率先坐不住了,他啪地一下站起來叫道
“你管這叫浪費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