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
曹雪芹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啊”吳承恩哈哈大笑,“猴王出世是我最滿意的一回,后世選得好”
蘇州。
金圣嘆大為贊賞“水滸自是第五才子書,佳作佳篇名垂史傳,林沖又是寫得極好的人物,后人果是眼光卓絕”
清朝。
曹雪芹滿臉喜色“好好,香菱黛玉,都是我極中意的人物”
另一邊,蒲松齡認真思考后人是否愛讀志怪傳奇呢
三國。
曹操嘖了一聲沒好氣道“三國演義原也上了教材,怪不得那周瑜在后世眼中落了個氣量狹小的名聲。”
曹植在心里頗覺一言難盡,父親您在后世眼中名聲也不見得好吧
腹誹一陣,他轉而道“小說者,稗官野史之言,班固作漢書,諸子略中錄十家,將小說家記于最末第十,又言可觀者九,小說自是末流。然后世竟將小說之作列為名著,還選入教材與詩文經典同列,供天下學子研讀,其思其慮,當真是不同尋常。”
曹丕對這一現象接受良好“雅俗交替本為自然之責,詩亦起于民間,孔子刪定,遂成典籍。小說雖為小道,必有可觀之處。”
上首的曹操聽著兒子討論也不覺點頭,接著道“先前楚棠不是說子桓作過志怪么,子建啊,我聽說你也曾誦俳優小說千言。這羅貫中編造的三國演義既是名著,又選為教本,你二人應是不會比他差的吧”
曹丕曹植
父親怎么還沒有放棄讓他們作三國演義的想法
難道詩文被傳誦還不夠嗎
唐朝。
早知后世有四大名著之說,不妨還統統入了教材一眾文人驚訝不已。
“小說本是街談巷語之說,然起自民間,其間或有庶人君子怨謗諷喻之聲,后世推崇小說,是否也是看中了這一點”白居易猜測道。
“先前楚姑娘曾提及,后來的有識之士嘗試用小說啟發民智,那小說豈非亦有教化之用”元稹接過話頭。
“若是這么說,倒也直承圣人風教。”白居易笑著看向一旁的弟弟白行簡,“如此,知退可是選了條明哲之路。”
白行簡聞言也有些激動“西游、紅樓不詳,那三國敷衍魏、蜀、吳之事,水滸似傳錄英豪,后者倒是有幾分傳奇的色彩。”
他說的傳奇,乃是指唐傳奇傳錄奇異。唐人傳奇,多以“傳”為名,如前時的補江總白猿傳、任氏傳等,水滸傳也得了個傳名,倒讓他品出幾分傳奇淵源。
白居易也道“詩經有言,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此名亦取得頗為雅馴,不知是否另有深意。”
一時間,他們對這部揚名后世的名著產生了許多猜測。
明朝。
嘉靖皇帝可謂是滿臉不高興“西游記這等大逆不道之術也能稱作名著以教學子,簡直是世風日下不知所謂”
底下的侍臣各自低頭諱莫如深,天下誰人不曉,嘉靖帝醉心道家玄說,而西游記宣揚佛說,那孫悟空等人甚至在三清觀中對三清不敬,可不是觸了皇帝的逆鱗是以西游已被列入禁書之列,此時聽到水鏡對這本書如此推崇,皇帝可不是不樂意么
不過百姓們對此倒是樂見其成“后世人也學水滸,那我們聽了水滸,豈不也算半個讀書人”
“水滸多有意思啊我們與后人的喜好是一致的”
另有一個讀書人道“后人專看些歷史、豪俠故事么我近來偶讀到一本金瓶梅,描摹世情極為逼肖,可稱得上一部奇書,不知后世是否能流傳啊”
“傳別人的做什么,自己寫啊這可是名留青史的機會”
小說雜言,也是能被奉為經典、登上教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