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
李世民眸光深杳地若有所思“后世的銀錢叫,人民幣”
從這兩方面來看,林沖可以說是個人生贏家了。那么相應的,他的生活應該也是平靜沒有一絲風浪。只是“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安定的生活也會滋生不愿改變、得過且過的情緒。
水鏡下的王安石抬了抬眼皮,眉心微蹙,又很快舒展開來,恢復平素端肅波瀾不驚的模樣。
另一邊的司馬光就沒那么平靜了,他抿著唇神情不郁,沒好氣地看了一眼水鏡的方向,心說后輩有時當真可氣,要不你再聽聽你那糟糕的引用呢
司馬光拂袖冷哼,袖袍帶起的風吹動桌面上的書箋。書箋折痕深深,墨色簡潔,依稀可以看見楚棠念出的那一句文字,而書箋起首,正寫著“答司馬諫議”等字眼。
而他對上的人,是高太尉父子。按宋制,太尉為三公之一,正一品秩,而在徽宗時期,北宋武官又定為五十二階,其中以太尉居最高。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好多好多級。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許多人其實先前也考慮到,經楚棠一點出,更是覺得棘手。
“高俅位高權重,林沖位居其下,的確動輒得咎。”
不少品階低的官員設身處地,覺得若是自己易地而處,可能也會作出與林沖同樣的選擇。
但也有些生性剛烈的人覺得憋屈“位高權重就能隨便欺負人了嗎地位低下就要任人欺負了嗎劉皇叔還有怒鞭督郵、掛印而去的時候呢”
他說的,便是最近流行的三國戲了。
或許那時的林沖會想起另一位教頭王進。高俅未發跡時,曾被王進的父親打傷,后來高俅一朝得勢升為太尉,便借故欲置王進于死地,王進無奈,帶著老母親一起逃離東京。如果他得罪高衙內,順便被高太尉記恨上,是否自己平靜的小家庭也會破裂
眾人不妨還有這么一段故事,皇宮中的趙匡胤眉間更是擠出了一個深深的“川”字。斗雞走狗踢蹴鞠,公報私仇陷下屬,教子無方助行兇,趙佶這混賬是選了個什么好太尉
“此賊,當誅”
宋太祖怒氣沖沖,各人各自議論
“高俅原來早有惡行,怪不得林沖不敢輕舉妄動。”王維輕嘆。
“只是忍這一時,林沖一家仍是難保平靜。”蘇軾惋惜搖頭。
“那時的林沖也并不能未卜先知吧”蘇轍唏噓一聲,不期然便想起父親六國論中“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的句子。
賊心一起,貪欲無盡,豈會因為對方一時之退讓,便善罷甘休
恍惚間,蘇轍的思緒似乎轉過千百回。
其實小說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就是魯智深。魯智深為救孤弱婦女,三拳打死鎮關西,開始逃離生涯,幾番輾轉之后落腳相國寺,遇到林沖,在林娘子受辱時還想著和替兄弟出頭,實在是個快意恩仇、俠肝義膽又灑脫至極的人物。
可是魯智深
也說了,自己是個無甚掛礙的人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他不似林沖背負得那么多,自然可以快意。林沖只是一個有諸多負累、諸多掣肘的體制內打工人,所以他選擇忍讓,反正總沒到最壞的時候。
況且,他這一路之上有兄弟相幫,家中又有妻子、岳父等待,好好服刑,刑期滿了,總會雨過天晴的吧
于是,相國寺里辱嬌妻,他忍;白虎堂上設奸計,他忍;野豬林中謀性命,他還是忍。忍的背后,是一個委曲求全的求生的人。
一番話說得眾人感嘆不已,連素來冷峻的嬴政都忍不住在心中點頭。林沖本身,的確是個安分守己的清白好人,并無他心。
可是這樣的忍換來的是什么呢,是與愛妻、岳丈的分別,生活翻覆;是受杖黥面、刺配滄州;是滾水燙腳、草鞋燎泡;是林中被縛、生死一線;是火燒草場,不死不休。他的忍讓沒有換來生,反而一次次將自己推入更深的死境,如此,他又怎能不“狠”
就像陸謙他們說的,葬身火海是死;僥幸逃脫,草料場已毀,林沖還是難逃一死。他的身后已經再也沒有退路了,現實也再容不得他的種種隨遇而安的幻想,于是性子里那急躁勇猛的一面終于被激發出來,他橫槍在手,風雪之夜,正是復仇之時雪夜的林沖,終于完成了自己從“林教頭”到“豹子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