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里的講述似乎也被林沖跌宕的經歷所感染,本是平靜的語氣一層層染上激蕩的情感,好像在和眾人的心緒共鳴,又挑起他們更多的思緒。
然而這還沒完,只見半空中,先前的影片又出現了
大雪紛飛,烈火炎炎,提著花槍的中年漢子面目冷峻,眼中有痛有恨。漫天雪色,他的面容與烈火交替出現,似乎無聲訴說著什么。
忽然,他一槍飛出,搠倒一個差營,又將之一槍挑起,甩在木架之上,繼而提槍向著剩下的人步步緊逼。男人身手矯健,槍法干凈利落,每招每式都似蘊含著無盡怒火,好像要將先前的壓抑、委屈、折磨一股腦宣泄出來似的。
兵戈相交,火星濺射。林沖的怒、林沖的狠、林沖的忍,俱在這鏗鏘的兵戈里。
畫面里,林沖眼眶含淚,壓抑著低吼出“我不愿殺人,也不想殺人。”輕輕偏過頭去,狠狠一刺煢煢孑立,碎瓊滿身。
眾人的心也隨之緊了起來。
視頻的最后,林沖以仇敵的頭顱祭拜山神,復在悲壯的樂聲里扛著花槍走出廟門。雪還在下,火仍在燒,他最后看一眼烈火燎原的草料場,轉身披著風雪離去,蕭索又悲愴。
興化,白駒場。
施耐庵不知何時已經站起身來,他下意識地往前走,就好像試圖靠得更近似的。沒有什么比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現在自己眼前還要震撼,更何況它還拍得那樣好。施耐庵看著,便好像當真看見筆下的林沖站到自己面前似的。
“其怒真,其情憫,其招狠,其情切,后世人的戲本子排得好,后世的林沖也扮得好啊”
雖然細微之處同他
筆下略有出入,但他撰書之時也對前代、民間雜說戲文做了改動,后人演繹需要,做出些調整也是應當。
總的來說,原著老師非常滿意。
蘇州。
金圣嘆也覺得這出戲極好“著風雪與火同林沖交替表現,風雪與火,正是書中絕妙之筆,后世讀懂了水滸”
北宋。
蘇軾笑著贊嘆“后人演繹的這場復仇,可謂是酣暢淋漓。”
蘇洵也是笑,他年齡更長,春秋頻過,也曾見得些世態,人間之事,哪有那般輕易多的是如林沖一般進退失據之人。
“施耐庵于人情,可謂洞察已深。”
唐朝。
杜牧亦覺暢快,他是個瀟灑不羈的性子,哪受得了一忍再忍的憋悶
快意地飲了一口酒,他頗有種一吐胸中濁氣之感“還是這般酣暢淋漓的場面更得我心”
盛唐時期。
李白也覺得心氣舒暢,暢快之余,更是對先前就感官頗好的魯智深升起了十二分興趣。
救護孤弱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只一聽便知曉是何等精彩人物。
他又想交朋友了。
另一邊,心思更為敏銳的柳宗元卻是喜憂參半“林沖奮起固然勇猛酣暢,然其間種種,皆非他所愿,他雖在走,卻步步不是他想走。”
他想起水鏡里那個在風雪中信步東投的背影,想起手刃仇敵之前那句“我不想殺人,也不愿殺人”的含淚剖白,手刃仇敵當然痛快,但那一刻的林沖,心中會想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