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賊在野,或亂一人一戶;奸賊居于朝,則亂之途愈廣矣。”
另一邊的杜甫半是感嘆半是憂憤,他想起水鏡里說的李林甫,位高權重,禍害朝綱,有賊如此,國如何平
大家如果讀原著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魯智深的故事里,他為弱女出頭,后來又遭高太尉記恨,最終流落。林沖這一遭故事,亦是從高衙內欲行不軌開始。人物的行為都出于一種外力的壓迫,這其實是水滸傳這本書的一貫寫法。
楚棠貼出原著的目錄。
水滸的第一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王教頭就是前面說的那個因為得罪高俅不得不逃走的王進,在這一回里,作者詳細描述了高俅的發跡史。
水鏡上出現一段原文,赫然就是先前所說的高俅因蹴鞠之戲見寵于君等等,眾人這才知道原來楚棠當真并未夸張,高俅這太尉還真是踢球踢來的
趙匡胤當場臉黑了幾個度,其他宋人尤其士大夫也頗覺有些抹不開面子,小說家言不盡為真,但它
流傳度廣啊
汴京城里。
三蘇父子因著剛剛一閃而過的文字面面相覷“書中寫的小蘇學士,不能是我們蘇家人吧rdquo
怪就怪這個姓太敏感了。
蘇轍還有一句話沒說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小說野史多愛附會,或為權貴或為名流,以他們兄弟二人未來在國朝的聲名,這“小蘇學士”指的是誰還真不好說。
我們知道,水滸的主角是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那么按照慣例,主角應該最先出場,可是書中卻偏偏先寫了一個高俅,還將他的發跡進行了細致的描繪,這是為什么
蘇州。
金圣嘆眨眨眼,總感覺自己好像又要出場了
果然
根據金圣嘆的說法,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如果先寫梁山好漢,那給人的感覺就是百姓無由生亂造反,但先寫高俅,小人得勢,反面形象首先就立起來了。
廟堂污濁,帝王昏聵,統治階級無法保持自身的清明,那么當然失去了對下民的約束力,甚至會變本加厲地去迫害下民,這樣,讀者看到的就不是下民不遜,而是朝堂不察。
換句話說,亂自上作,正是官逼民反的代名詞。
好么,不僅繞回了官逼民反,還加了個亂自上作
趙匡胤一口牙都要咬碎了。
太極宮。
李世民神情微沉,卻不似先前凝重,反是道“如此說來,水滸傳之題旨,倒也堪稱雅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