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
年輕的司馬遷深深地覺得自己被震撼到了,他平素最喜歡那些游俠義士英雄人物,而英雄往往落寞,百般磋磨不得脫,又讓人痛惜淚落。
他覺得自己在林沖的身上好像看到了那些悲情寥落的英雄的影子,雖然林沖的性子過于忍耐,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但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這個活生生的人借著施耐庵的文字,借著后世人的演繹,鮮活地立在了他面前。
“林沖之血肉,盡在此篇之中矣。”
他再次確信了一句話“施耐庵,超世之才”
文人各自感嘆,四野之間同樣熱鬧極了。
林沖復仇一段,書中寫得鮮活,電視劇也拍得較為還原,甚至比起純文字在感官上的刺激更強一些。
但這凜凜生風的打斗模樣卻并未讓人覺得血腥殘忍,蓋因先前的林沖被欺負得太狠了,過得太憋屈了,一朝奮起,倒讓大家有種大仇得報的感覺。他們激動極了,有些人甚至在看的過程中就忍不住拍手稱快。
“殺得好就該像歌里唱的似的,該出手時就出手”
水鏡里的林沖真是好武藝,惡人就該殺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林沖為何而忍忍,不過是心存幻想,茍且求生;而他的狠,不過亦是絕境中的一種求生之舉。忍狠之間,唯一“生”字。那林沖為什么會有這樣由忍到狠的轉變呢相信大家
心中已有答案。
明朝。
羅貫中沉沉一嘆“林沖所為,全在逼不得已四字爾。”
話音剛落,仿佛應和似的,水鏡上出現了一個朱筆鮮紅的“逼”字。
不錯,是逼。我們將視角轉換,相國寺里辱嬌妻是逼;白虎堂上設奸計是逼;野豬林中謀性命是逼;火燒草場斷后路還是逼。
權貴階級就這樣一步步為了自己的私欲將林沖逼上一條不歸路,反過頭來又說他是賊配軍,是罪民。顛倒黑白,倒打一耙,不外如是
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水滸解說里老生常談的兩個詞,在林沖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一番話說得抑揚頓挫,擲地有聲。
未央宮中,劉徹輕輕嘖了一聲,大逆不道的言論聽得多了,他這時倒沒有自己預想中的那般生氣,修長的手指有節奏地在椅背上輕點,心思深沉的君王意態不明道
“楚棠的論調還真是,一如既往。”
底下的有些大臣卻是聽著不舒服了,什么權貴階級,高俅是官,他們也是官,這“權貴階級”豈不是指著他的鼻子罵
“反就是反,林沖戴罪之身,又身負數條人命,難道不是罪上加罪么”
“就是,若任其快意恩仇,那朝廷律法何在,公序良俗何存”
“小女無知之言”
有人開頭,后面的話就好說多了,一個個廣袖端肅義正詞嚴的模樣,當真顯得公正無偏極了。
上首的劉徹看著底下大臣吵吵嚷嚷的模樣忍不住在心里冷笑,倒是小霍去病耐不住性子,爭辯了幾句“如果不是高衙內先起歹心,高太尉縱子行兇趕盡殺絕,林沖怎會如此”云云。
唐朝。
聽聞此言的杜牧幽幽一嘆,先前讀過的史書在腦中翻覆“民困乏則亂生,水滸題旨既在此,那嘯聚山林之好漢,未嘗不俱有無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