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暗色的描寫在其他梁山好漢的身上也有所體現,它和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并不吻合,且書中的很多觀念甚至還有局限性,但恰恰增添了人物的真實性,還原了那個年代真實的作品。
金圣嘆頻頻點頭,若非這樣,他怎會覺得林沖這個人物寫得太狠呢
許多達官貴人也第一次對水鏡里的觀點表示認同“沒錯,什么官逼民反,這就是局限性官有好壞,豈能一概而論
”
“好漢好漢,連殺幾人的林沖后卻如此沉著冷靜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可見其根底上也是個十足的惡人”
對于這些叫囂,不少百姓卻是不屑一顧,林沖的惡都是被他們這些達官貴人逼出來的,林沖惡,他們的行為更惡
興化,白駒場。
施耐庵欣慰之余不禁思考楚姑娘說的局限性是什么,要不也展開講講唄
畢竟連秦皇漢武都被批評過,他受得住。
說了這么多,我們來為前面的內容做一個總結。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作者以“風雪”和“火”立骨,借林沖由忍到狠這一形象的轉變,反映了官逼民反的主題。而像林沖這樣的禁軍教頭尚且被逼得走投無路,廣大民眾的生存現狀又是如何
小說也以這樣一個側面,展現了北宋末世王朝的黑暗與腐敗。因小見大,或許,這就是經典作品永恒的價值。
想想也很感慨,當年,面對唐詩這樣一座高峰,無數宋人嗟嘆不已,嘆息前賢不可追攀。后來,宋詩仍舊無法與唐詩并峙,但宋詞卻另辟蹊徑,開出艷絕一朵。
其后,元曲獨領風騷,明清小說亦冠絕今古。從文學形式上來說,詩詞曲小說,形式一路趨近于俗,可從立意上來說,它們們都無一例外不去追求雅正的題旨。何謂文學誠于心,誠于人。
水滸傳乃至三國、西游、紅樓,同樣都是正心誠意的作品。
畫面一轉,只見水鏡上又出現四個大字三水西紅。
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猛然抬頭
竟然全都有
短短四個字激起千層波濤,正主嚴陣以待,心中既緊張又期待。
有不在狀況的人茫然發問“這是何意”
下一秒,水鏡里傳出的聲音與這聲詢問重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本還有所疑惑地杜甫豁地一聲站起來,又驚又喜“這是出師表”
三國。
劉備帳中一片安靜,他們再三端詳著水鏡里人物旁邊標注的“諸葛亮”三個字,又使勁看了看旁邊的諸葛亮本人,神情恍惚道“上面的人是,后人扮演的丞相”
怎么感覺又不像又像的
但很快他們就無暇去比對演員比正主的長相了,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荀彧、郭嘉、孫策、孫權、周瑜一個個人物走馬燈一般出現在水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