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想坑人,面對這種公司很難得逞,而且敵強我弱,這種合作肯定對他們不利。
米高梅和哥倫比亞就不同了,大佬知道這兩家目前的掌舵人,要么是能力有限,要么是心思不在公司上面。
米高梅現在的老板是擁有“拉斯維加斯賭王”稱號的柯克·克爾科里恩。
這種人沒能力是不可能的,但這位賭王更熱衷于賭場和賓館業,鬼知道他買下電影公司是不是單純為了洗黑錢,反正米高梅落到他的手上后就沒好過。
哥倫比亞就完全是一個總裁智障亂帶節奏,再加上整個管理層都是**、潛規則、任人唯親之人占據高位,這家公司基本爛到骨子里了,丑聞頻發,聲名狼藉。
大佬曾偷偷觀察過七大公司的總裁和管理層,發現只有哥倫比亞公司的總裁是情商高智商低,而且這家公司的管理層都是這個套路。
本來,這倒也沒什么,管理層情商高,按道理應該人緣好才是。
但抱歉,這些人的靈魂瑕疵大多高達四五處。
這就有意思了,一個人情商高,智商低,靈魂瑕疵又多,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哥倫比亞的高層都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知道爭權奪利,為自己撈好處的王八蛋,而且還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這種公司不聲譽掃地就怪了,所以大佬坑得就是這種公司。
最終的談判結果讓兩人還算滿意,米高梅得到了《魔方》的北美發行權和改編權,他們為此付出了八百萬美元。
但這筆錢兩人只能拿到三百萬,因為他們用五百萬美元買下了米高梅公司100部電影的錄像帶版權。
很明顯,米高梅的代表在聯絡了總公司后,那邊根本就沒把“錄像帶版權”當回事。
董事會一聽說還能賺錢,馬上就把他們認為沒用的錄像帶版權賣了出去。
這些人覺得,那些舊電影的電視版權還值點錢,但是這個“錄像帶版權”一文不值,有人要當冤大頭,那真是太好了。
別說他們,現在連美國電影協會主席都對“錄像帶”嗤之以鼻,這種態度是整個美國電影屆的主流。
所以,哥倫比亞那群腦殘管理層,直接就用一千萬美金的價格把1975年前的電影錄像帶版權打包賣給了“中原家庭錄像”公司,事后還覺得賺了?
羅峰和蕭炎卻差點樂瘋,他們用一千五百萬美元就換回了兩家公司加起來超過五百多部電影的錄像帶版權。
這不是一般的賺,而是賺翻了好嘛!
這種買賣擱在五年后只能是天方夜譚,但在家庭錄像剛剛誕生一年的1977年,這便是現實存在的事情。
大佬知道這種蠢事不光哥倫比亞和米高梅會做,其它公司也一樣會犯蠢。
原本位面,20世紀福克斯在《星球大戰》大賣后,依然做出了把旗下五十部電影以一百萬美元賣出的事情,這似乎更傻逼,大佬下一步肯定是先找到福克斯做成這筆生意。
這些還不是全部收獲,兩部電影的發行權,不光北美電影公司搶購,歐洲,包括南美洲各國的發行商一樣爭相購買。只是歐洲國家有大有小,南美洲窮了一點,所以發行權的價格有高有低。
但全球幾十個國家加起來,這兩部電影加起來也有七八百萬美金的收入。
最后兩人離開戛納時,除了6座獎杯,四百多部電影的錄像帶版權,還帶著包括白馬幫金庫在內的共兩千五百萬美金,這些便是戛納之行的全部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