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吧,他不是連中三元嗎怎么跑到這么后面來了”
“是不是搞錯了院試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顧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過的地方,朝著榜單后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開,好奇、打量的視線都落在他身上。
顧璋皺眉,即使他文章有問題,也不至于落到最后三列去吧
那幾乎是倒數了
不可能這么差吧
但穿過自動分開的擁擠人群,他確實在倒數第三列看見了自己的名字。
還不是前頭,而是倒數第三列靠后的位置。
項門在后面笑道“咱們小三元雖然出身農家,但恐怕連地都沒去看過,竟寫出畝產兩石的離譜言論來。”
“兩石這未免也太離譜了。”
“能寫出畝產兩石,這排名也難怪了。院試能得魁首,我看確實有神仙水的功勞。”
人群中的竊竊私語不斷傳來。
顧璋得到了一個關鍵信息。
就跟上輩子考試時有那種重點小冊子一樣。
這個時代許多考生都家境不錯,不曾接觸農民,土地。但是農又是科舉里逃不開的一個話題,所以有人專門出了一本小書,里面總結了許多關于農業的“常識”
幾乎是所有科舉考生都會背的一個東西。
比如不同糧食的畝產、比如水稻和小麥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
許多像是金瑎這樣連水稻和小麥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讀書人,就是靠這本書來對答。
而這本書里,給小麥的畝產定義,寧都良田均產一石4斗,劣等田均產六斗,越往邊關苦寒之地,畝產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這篇文章,就相當于犯了違反教科書里的常識性錯誤,讓人感覺起來,就像是寫“國的首都是湖南”一樣離譜。
大眾的解法,是用各種政策和方法,鼓勵開荒,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了更多的田地,越努力的種地,就會有更多的收成,日子就會過的更好。
肥田之法并非無用,但按照那本劃重點的金科玉律小冊子上說的,最多也就是相比均產多個一兩斗。
也就是從前永河村顧德貴的偶爾能到的產量,種田的老手,細心護養土地,照看麥苗,也無天災人禍,風調雨順才能增產一兩斗。
顧璋不知道為什么永河村的畝產,竟然完全沒有傳到府城,連一點名氣都沒有,但他猜,多半和吳縣令脫不了干系。
想明白前因后果,知道為什么自己排名會倒數。
顧璋差點就氣笑了。
不遠處。
問心學院后山一棟小竹樓中。
燕老正和一白發老者交談。
“能得燕老指點,那是學子們的福氣”白發老者正是書院院長,得知燕老要來他們學院教書,心中歡喜。
姜武從門外快步走進來。
他嚴肅著臉,彎腰在燕老耳邊說著什么,板正的國字臉,看起來像是在匯報什么重要的公務。
院長極為有眼色的避嫌走遠,不去聽自己不能聽的事,就這樣生生錯過了這一大事開端。
“老爺,小石頭被人欺負了,他被一大群學子圍起來,您快去看看吧”
誰知這濃眉大眼,一臉正經的人竟是在說這話還故意含糊其辭,夸大情況。
燕老臉色一變,連忙起身,大步往外走“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