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笑著走過來,手里拿了一個比較新的鐮刀,他小心地問“能請顧相公來收第一刀嗎”
這可能是寧都這塊的習俗,有個好兆頭。
當初顧大根和顧老爺子為了這第一刀,也是高興得不行。
但武港村人都覺得,無論是誰,都沒有顧璋來得好。
顧璋回憶起當年家中興奮喜悅,也大方笑道“沒問題。”
他接過鐮刀,走到最近的一塊麥田前,彎腰利索地割下了第一刀。
手里握著厚厚的一把麥穗,直起腰來對守在田邊的村人道“要嗎”
這可是代表了好收成、好兆頭的麥穗
武港村的村民都高興壞了,連忙道“要”“我要拿回去直接曬干了珍藏起來。”“我也是這么想的,以后每年麥收之前,都拿出來摸一摸”
村民原本是有些緊張的,畢竟頭一次見這么大陣仗,又是把田圍起來,又是有當官的在旁邊看,還拿筆寫著什么東西,更別說田外頭,還烏泱泱地圍了一圈人。
但現在都想著要拿到顧璋手里的麥子,連緊張都顧不上了
顧璋笑著拿著鐮刀和麥穗站在田邊,周圍都是曬得有些土黑的村民,畫面竟顯得非常和諧,沒有半點格格不入的突兀。
在背后金黃麥浪的倒影下,讓人心中,有些別樣的觸動。
這一刻,只見過顧璋錦衣華服,吃穿大方的許多學子,這才有了“顧璋出身農家”的實感。
顧璋分完頭把麥穗,這才回到邊上。
村民們熱火朝天地開始收割。
蕭學政摸索著下巴,問顧璋道“你覺得,我讓寧都學子都下田,無償幫村民收一分地的麥子怎么樣”
顧璋驚,不會是剛剛受他的啟發吧
這不是造孽嗎
誰家的田地經得起這樣的禍害
而且盡管提督學政管教育這一塊,下這種命令,怕是也要被罵的,三方都落不到好。
顧璋道“若收壞了怎么辦”
蕭學政道“照價賠償。”
顧璋道“那學子受傷了怎么辦”
蕭學政“慢慢收,受傷了只能怪自己學藝不精,粗心魯莽。”
顧璋無言以對。
隨他去吧,反正也不是他受罪。
蕭學政這個突發奇想的靈感,還沒思考好。
村里已經有家人多、親戚多的人家,將一畝地的麥子收了起來。
已經有學子迫不及待“可以稱重了嗎”
有村里小孩聽到了,解釋道“不行的,要拉到曬谷場去曬,然后用石碾碾、再分開秸稈、麥穗和麥粒,還要用木鍬揚一揚。”
任憑學子再心急,再期盼,也要等曬透。
不過曬透了就快了,畢竟村民也想早點知道具體畝產。
哼哧哼哧地干著,不日,曬谷場上,就出現了一袋袋憋得鼓脹的糧食袋。
一堆堆放好,還被日夜守候的衙役都分批做了記號。
很快,一戶戶人家,在數不清的目光下,用官府帶來的量器,稱量起了自家收成。
“2石3斗”
“2石1斗”
“我家這畝好高,2石4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