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小憩了一會兒。”余慶年看向方行,躬身行了個禮“勞煩方兄了。”
方行躬身回禮,然后道“瑤光在戶部助我頗多,不過投桃報李罷了。這是玉昂你要的資料,這幾個地方近五年來稅收變化,已經用新法整理過了,很清晰,玉昂定能看得懂。”
余慶年雙手接過“多謝方兄,等事罷,我和正慎設宴相迎。”
送走方行。
黎川看著比人還高的一堆資料,坐下道“我幫你整理數據,用瑤光教的折線圖最為明了。”
提起顧璋,兩人皆心中一沉。
也不知
道璋弟在邊關情況怎么樣了
他們一個在翰林,一個在吏部,于糧草軍隊一事沒法任何幫助,都還人微言輕,連早朝都沒他們份。
黎川抿唇,捏緊手指至發白“朝廷不會不管的,而且璋弟從小點子就多,不會有事的。”
兩人無力在軍隊糧草一事上有助力,在有人試圖攻奸顧璋,說他褻神,以至遭來神怒時,第一時間就動起來。
早在看過那篇文章之后,兩人就好奇地找了些資料查看,去和師長討教,肚內有貨自然能下筆如有神。
三日工夫,日夜不休。
兩人搜集了各地有關破壞環境的證據,以及在砍樹、填湖等顧璋那篇有關環境保護文章中舉的例子之后,當地發生的“天災”,糧食的產量變化,稅收變化等等數據,列出了一本有理有據的折子。
折子往上遞。
余慶年還寫了一篇文章,經過一番波折,最后刊登在新一期的報紙上。
余慶年以一手好文筆聞名,散館考核之后留館,還得了兩次機會為明盛帝捉筆,他所作的詔誥,證引該洽,文體宏麗非常,直讓人打心底震撼。
如今費盡心思打磨出的文章,還有樁樁件件透著殘酷和血淋淋的數據,實在是讓人心驚肉跳,文中字字句句,猶如赫赫震顫之音,轟入耳中。
凌云山山崩如洪,乃伐木所致,鐵證如山
絕非顧璋褻神,更與皇帝寫不寫罪己詔無關。
黎川也在師父的支持下,以此前折子、余慶年文章為依據,提出要修保護環境的法典,一來坐實顧璋提出理論的官方地位,畢竟甚少有人敢挑釁律法威嚴,二來確實可以規約天下官員與百姓。
這場摻雜了權利爭奪的攻奸,暫時落下了帷幕。
明盛帝在早朝上當場發怒,處理了好大一批官員,都是在起事后不解決問題,反思己身,反而遮遮掩掩,為了權利鉤心斗角引起震蕩的。
在早朝商議的諸多事項中,這確實只是爭論的一件小事。
這些天最重要的朝政,還是籌集邊關糧草。
短短幾天,戶部、兵部相關眾人,都愁白了頭,每個人都忙得腳不沾地。
邊關。
八百里加急的情報一封封往京城送。
但是短時間內還沒收到準確答復。
可完全遮掩不住的消息,已經傳遍了邊關,甚至已經傳到了草原深處。
邊境線上的駐兵,頻頻被騷擾,送回來傷兵都一日比一日多。
目前唯一還保守的秘密,就是軍中糧草剩余數量。
薛將軍與諸位將領在外,都面色嚴肅,一如往常,讓人看不出心中情緒來,這樣鎮定倒是讓百姓和將士們都心安,覺得沒什么大問題。
主將軍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