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吃飽喝足,休息了一夜后,顧璋帶著學子們到外面街道“不急著出城去村莊,我們一路看看,燕夫子教的都還記得嗎”
江陵府的那份地理大作業,現在人手一份。
聽了顧璋的話,就松散開原本聚集在一起的隊伍,觀察起當地情況來,又不斷與手里的那份地理大作業比對。
顧璋也親自考察起來,他觀察此地水網密布,即使是城里,也有諸多河道,小流,到處都能看見撐船的小販、送貨的小舟,老道的漁夫。
他帶著學生往外走,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從這條水道到另一條水道,無論看到年輕婦孺,還是看到經驗老到的漁夫,都上前攀談一番。
每當和一個人聊過,他就在手上江陵府的地理大作業上寫幾筆。
就這么一路走出了城。
從城門口到村莊,需要些時間,他們雇了好些人力三輪車,又租借了些自行車,慢悠悠地往村落里去。
路上,顧璋便開始授課,準確來說,是“講題”,講解他們手上的這份地理大作業。
既然耗時耗力做了這份地理大作業,收集匯總了當地的天氣、溫度、濕度、降雨、土地、地形地貌等等信息,顧璋自然不可能棄之不用,還跟個老黃牛一樣傻乎乎地一個個去親自帶著學生干活。
要不他教學生干什么呢
他講解完,喝了口水,然后道都好好消化,一共只有六次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學好了,日后你們的家鄉,將由你們親自來建設。”
這一刻,許多學子,尤其是農家出身的學子,感受到了肩膀上的沉甸甸的重任。
水流、植物、土壤、氣候、害蟲,那些曾經在農學課上學過的許多知識,曾經在實驗課上、在試驗田里學到的內容。
顧夫子親自帶著他們,將這些學問和知識,變成了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應用到土地上的能力。
顧夫子會帶著他們對比數據和現實情況,教他們如何面對和處理變化無窮的土地和糧食。
“原來不同地方真的有這么大的區別,這和咱們在京城試驗田里種的,大不一樣啊”
“所以顧夫子說了,不能以固有經驗來套,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實地考察,將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否則咱們的一個疏忽,百姓可能就會損失一年的收成。”
“要了解當地四季的氣候和溫度,四周植被情況、留種的好壞,土地肥力,之前一直種得都是什么東西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最后的收成。這么復雜了,顧夫子竟然還能判斷收成大概能增加多少,簡直太厲害了”
顧璋帶著學子們四處看,天工學校的學子們,努力吸收著他一股腦灌輸進來的知識,還不斷地做筆記。
有關民生,百姓,誰也沒有藏私,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或者忙里偷閑的時間,相互交流著想法,借閱彼此的筆記。
漸漸地,他們整理出了一本叫做“顧璋曰”的筆記。
起初這本筆記不厚。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筆記逐漸變成了書,顧璋都沒想到,這本學子們編寫的筆記,往后傳承了幾千年。
在新的時代建立之后,農業領域都還在學習這本書。國家政務人員選拔考試,都還在繼續考這本書的內容。
如果顧璋有投胎轉世,說不定也要學習這本“顧璋曰”的內容,還要進行苦哈哈的考試。
不過現在,顧璋還不知這份筆記會有這種走向,只偶爾看了一眼學生來問問題的筆記本,嫌棄地指著一條記錄問“我是這個意思嗎”
他怎么不記得自己還說過這句話
渝躍鳶飛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