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煤球,往年可是半夜熄滅,凍死過人的
明盛帝看著顧璋呈上來的奏折,還有一份天工學子的“報告”,按照上面說的做了幾塊滿是深長孔的蜂窩煤,親身體驗和對比這兩種的好處。
試過之后,他有些喜悅,又忍不住好奇“天下這么多人燒煤炭,怎么瑤光教出來的學生,能想出來這么改一下又方便,不易滅,燒起來還火力更旺,更暖和。”
蘇公公想了想“想來還是顧大人教導有方,學子也是聰慧的,所以在農家遇到這個煤球,這才能想到改成蜂窩狀。”
明盛帝也翻看學子寫的報告,上面寫著題目、目的、原理等等,他這一年已經看過不少報告了,習慣了這樣的格式,覺得還挺簡潔明了的。
他去看原理那一欄,上面寫著,燃燒需要氧氣,從中間插孔增大了燃燒體和氧氣接觸的面積
明盛帝揉揉眉心“氧氣又是什么氣瑤光他可還真是什么都琢磨,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都琢磨出好幾種說法。”
蘇公公笑道“您那次召見燕老,他不也說了嗎顧大人自小聰明,能洞悉世界萬物運行的真理,八歲那年就跟他聊,天上怎么下雨,水又怎么回到天上。”
“以顧大人那出其不意的性子,琢磨什么都不奇怪,要是哪天聽說他去研究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給它們編個牛郎織女的故事,怕是大伙都不奇怪。”蘇公公語氣夸張,給主子逗樂。
明盛帝忍俊不禁“確實,這一聽就是瑤光能做出來的事。”
明盛帝看著手上的奏折和報告,感慨道“天工學校的學子,個個都是著眼于民生的棟梁之才啊。”
要是他們是官員,這都是能讓人往上升一升的政績。
類似的小發明、小靈感數不勝數,一開始還偶爾有顧璋的“提點”“出題”,等到后來,學子們慢慢就形成了習慣。
用眼睛看民生,關注身邊細節,少一些理所當然和視而不見的麻木鈍感,積極用腦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樣的習慣,隨著跟在顧璋身邊的時間越來越長,也養成得越來越自如,慢慢竟像是變成了深入
骨血的、順手為之的小事。
小事一件件積累下來,天工學子在許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舉人、進士,官員還高。
早先走科舉這條路的讀書人,都對天工學校的學子嗤之以鼻,覺得這是不能走科舉之路的人,退而求其次去學的“奇淫巧技”
但是這接近兩年時間過去。
別說沒條件科舉,或者不擅長科舉的讀書人了,就連許多擅長讀書科舉,已經考中秀才、舉人的讀書人,都忍不住有些心動。
他們想去天工學校求學
那都是實打實對民生、對百姓、對社稷有用的學問啊沒看見天工學校學子的產出嗎沒看到他們學過那些知識前后的不同嗎
若是他們也能學到顧大人兩三成學問,日后不論在什么地方當官,既能顧全農耕,還能造福百姓、做出政績,還愁不能官運亨通嗎
不少幼小的孩童都大聲向父母抗議我要去天工學校念書我要去跟顧大人學他的學問我不要念書考科舉了啦”
更大一些青少年,不少立志為國為民的學子,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在考進士前,若是能去天工學校學習幾年該多好
他們都看到了,顧大人帶著天工學校的學生們站在船上,那么多人為他們的到來歡呼,為他們即將帶來的改變歌唱,這才是他們想要實現的抱負和理想
這些讀書人的家長“”
他們忙著安撫哭鬧的孩童,又苦口婆心地和脾氣倔強的青少年講道理,還要攔著已經成年口袋里有錢的讀書人一腔孤勇地上路。
心累jg
即使天工學校再好,也不能放棄科舉,這才是入朝為官的正途啊
顧璋才不管他身后攪動的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