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在一場海戰后,又自創一種船隊陣法,可大大增加面對敵人遠攻武器的反擊實力。
這時,已經沒有人喊趙枕星小公主了,而是尊敬地稱呼她的職務。
軍中三年,趙枕星在軍隊里名聲如虹,甚至海外都頗有名氣。
而后回京,她拒絕了成親的提議,說自己還想再玩玩,于是又一頭鉆進研究院。
短短幾年時間里,陸續在農業、醫學這兩樣對名氣極有助力的領域有所突破,贏得了百姓的認可。
皇子們相互較勁,可沒有人關注她,反而都高興,想要拉攏她,覺得她讓百姓更信任朝廷是大好事。
連皇帝都高興,畢竟這也算是他治下的功績。
直到皇帝意外病危,趙枕星提前暴露出她的野心。
她站在朝堂之上,站在所有能上朝皇子的另一側前方,堂堂正正道“不是臨朝稱制,也不是垂簾聽政,我要登基為帝,親自帶領大宣攀登上更高的山峰。”
她顯然是有資格說這個話的,因為她的成就,功績,比在場所有皇子加起來都大,都多。
但是這話顯然震撼了皇帝和一眾皇子。
誰也沒想到,這個聰慧漂亮的公主,會有這樣大的野心。
皇子們當然不肯,拿祖宗禮法,牝雞司晨等理由訓斥趙枕星此舉大膽放肆。
趙枕星自然也能扯大旗
她甚至早早準備好了兩面大旗明盛帝和顧璋。
相比儒家、規矩這些前朝傳下來的禮制,在大宣,顯然是最輝煌的先祖顧璋趙曠的組合,更有說服力。
兩人在宣朝后代的威望和名氣,已經達到了巔峰,甚至堪比神明。
許多宣朝百姓家里都不供奉水神、文曲星、佛像,雷公電母之類的神明了,而是改為供奉顧公和明盛帝。
百姓中流傳著一句話“我信仰神明,神明從未助我,我不信凡人,顧公和先帝卻讓我吃飽穿暖,遠離苦難。”
朝堂中,臣子希望帝王如明盛帝一樣慧眼識才,能讓他們大放異彩,理科出身的臣子,對顧璋更是無限崇拜。
讀過書,知曉歷史,更覺得明盛帝和顧璋宛若神人,盛宣之景宛若神話。
故而顧璋和明盛帝這兩面大旗,威力十足,根本不遜色儒家、禮教的威力。
“顧公曾說,女子天賦不輸于男子。”
“先祖也曾贊同姜柔所言,沒有什么是女子不該做的,所有大宣百姓,無論男女,都應當以努力讓大宣璀璨輝煌為榮。”
“我身上同樣流淌著趙家血脈,為何不可登基為帝,帶大宣走到更高處”
面對武力戰,她幼時朋友認識的朋友入伍從軍,有實打實的戰績和功績在身,更有自己的勢力在軍隊。
面對輿論戰,她也絲毫不讓,在報刊上刊登文章寫道“吾率水師,親征四方諸捷,爾皇家諸子,未睹賊面以六尺男兒之軀,忌一巾幗公主,靜夜思之,亦當羞憤欲死。”
這篇文章的變成大白話,就是“我親自帶領水師,征戰四方,每戰都是凱旋而歸。你們這些皇子,怕是連敵人的面都沒有見過,卻敢于當著天下人吹噓,只怕遇到敵軍,會不戰而逃,否則當初怎么沒有請戰的勇氣”
“我這些年繼承先祖遺志,以顧公所留學問,深究理學之奧秘,從而幫助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細數功績”
“那些自己不敢出戰,卻瞧不起敢出戰的人,自己不做有益百姓之事,卻瞧不上做實事的人。”
“分明自己能力和天賦都不行,卻覺得有臉覺得自己更強,以一個六尺男兒之軀,污蔑嫉妒打壓一個巾幗女官,若我是你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會羞憤得想要死去”
小公主自幼進出天工學校,都愛讀余慶年書寫,顧璋親自立在學校門口的碑文,真說起這種冠冕堂皇的話來,也半分不差。
百姓聽了,紛紛拍掌叫好
這是他們耳熟能詳,有先帝和顧公之風的趙軍師、趙醫官、趙大司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