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教授夫妻步入山海食堂,驚奇的發現應玲瓏坐在一旁的桌子上吃飯。這一幕可太難得,山海食堂越來越紅火,少見應玲瓏這么清閑的時候了。
“老板在吃早飯啊。”吳東華主動打招呼。
應玲瓏咽下嘴里的東西,點點頭,“何教授,吳教授,早上好。”
“這是米粉嗎”何教授看了看應玲瓏目前的碗,她很喜歡吃米粉,山海食堂的湯好,吃米粉可以連湯一起喝,米粉也好消化,他們上了年紀的人吃也不會積食。
“確實是米粉。這是一種叫做興化粉的細米粉,”應玲瓏解釋,“質地比一般的米粉還細許多,所以在沸水里一撈就熟,結合這種米粉的產地,這道米粉在當地通常被叫做撈化。”
何教授聽了對丈夫說“那我們今天就嘗嘗這個。”
撈化的配菜是可以選的,有十幾種,琳瑯滿目,薈萃了山珍海味。有肉質飽滿的海蠣,鮮活的還在吐沙的花蛤、手打的魚丸、鮮切牛肉、青翠欲滴的空心菜,甚至還有油條、鴨胗這些不怎么常見的配菜。
兩個人根據自己的口味選了幾種不一樣的配菜,共同點是都加了花蛤,花蛤煮湯十分鮮美,兩個人是打算喝湯的,加一份花蛤絕對沒錯。
配菜選好以后,后廚的幾個員工忙活起來,有燙粉的,有燙配菜的,井然有序,絲毫不顯得忙亂。
應玲瓏今天之所以能這么清閑,就是因為撈化雖然美味,做法卻不難。
抓起一把細細的米粉裝進笊籬,放進沸水里,再用另一副笊籬來燙配菜,再加入事先熬好的高湯,一碗撈化很快就能出鍋。
不過撈化看似簡單,想要做的好吃也要下功夫。一是配菜要鮮,十幾種配菜無一不用的是最新鮮的食材,海鮮都是當日送來,甚至不少都是鮮活的,肉要色澤鮮亮,菜要鮮嫩,這樣的配菜加到湯里,與湯底相得益彰,增加了鮮味,而不會毀了一碗好湯。
不過,配菜新鮮是不夠的。撈化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豐儉由人,喜歡加配菜的人可以隨意挑選,自行搭配,不愛吃配菜或者節儉的人,單點米粉也是一樣的。
這時,才能看出高湯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高湯是撈化的靈魂。
一鍋高湯要用文火慢燉好幾個鐘頭,湯底用豬骨、牛骨、牛腱肉和土雞熬制,顏色是淡淡的乳白,湯清而鮮。
不過也因為撈化重在高湯,應玲瓏才能在這里坐著慢悠悠的吃早餐。員工們簡單的記下米粉和各種配菜的燙煮時間就夠了,所有材料都準備齊全,撈化制作起來完全沒什么難度。
何教授夫妻點好了單,過來問問應玲瓏能不能坐在一起。
應玲瓏欣然同意,算起來,何瀾和吳東華還是山海食堂的第一批客人呢,也是見證著山海食堂一路成長起來的人。
山海食堂從簡單裝修出來的四十幾平的小店,到數次擴建、增加了外賣服務,再到現在擴建到上下兩層,山海食堂走的每一步。何教授夫妻都看過。
甚至應玲瓏參與入股的另一個產業,宣山農家樂,何教授夫妻也是忠實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