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很多流派,有在宋朝反宋,在明朝反明,在清朝反清復明的白蓮教,可謂是造反一千年。
有流氓地痞的各種結社,此種是聽了說書先生的講書,分不清秦瓊和關二爺是不是一個朝代,但是覺得崇禎死的特別蕩氣回腸特別悲壯特爺們,因此要反清復明。
有山上的土匪為了去縣城搶劫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
也有三藩留下的散兵游勇。
還有一些不知道什么目的聲稱夢見神佛點化自己做皇帝就著幾十人就敢沖擊縣城的“神人”,打的旗號也是反清復明。
還有綠營的低級軍官因為和上官發生糾紛或者是欠餉拉著人馬打出反清復明旗號造反。
每年康熙都能收到各種各樣有人造反的消息和打著反清復明旗號造反的折子,這些人都不是為了反清復明,就是給自己找個做事的理由,而且往往從起事到覆滅不過是幾日,長的也就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這樣的折子每年都有。
所以康熙的心腹大患就是盤踞在廣州的天地會和世代居住在江南的大地主和文人。南方的人很勇,江南的人有文化,康熙就擔心這兩處合流,可是這兩處一直沒合流,海棠自己覺得,大概是讀書人看不上武夫,武夫也看不上讀書人吧
但是讓海棠自己說,她覺得但凡這些官員們不做壞事
也不會有那么多人會造反。
有些人造反確實很莫名其妙,比如說有人聲稱自己夢見神佛,然后拉著幾個同村的人就登基了。不僅封了丞相大將軍,還封了皇后和東西貴妃。一個朝廷也就是二十多人,宮殿也就三間草房,皇后和貴妃還要親自燒火做飯。就這樣,這類的“皇帝”也是南面稱孤,大模大樣的要去縣城治理天下了。
可有的人造反就值得同情了,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瓊州兩個官員向黎族百姓勒索花梨木沉香等物,黎族百姓被逼起事。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黃明、陳丹書、吳旦先等在湖南茶陵、靖州集眾起事。黃明原是吳三桂屬下,兵敗后躲避在苗峒多年,因茶陵州知縣私自加稅引起民憤,繼而苗人起事。
康熙三十六年有兩地百姓起事,其一是山西巡撫溫保侵吞官銀激起民變。其二是福建寧化兩年遭遇旱災,有當地百姓七人聚集在教堂內商議劫掠富戶,事情敗露后其中有人被抓,剩余的人慫恿百姓逼著官府放人,隨后拿著鳥槍大刀長矛搶劫了當地一富戶。成功后很多圍觀的百姓看到有便宜可占也跟隨搶劫,把這戶人家搶得連墻皮都不剩,得手后這七人就對外宣稱造反。沒幾日此七人又帶著造反百姓搶劫鎮上另外兩家富戶,在此行動中已經出現了初步的軍事作戰能力,在差點攻破這兩戶人家的前后門時,和趕來的官府發生械斗,中間動用了鳥槍。
再往前的就不說了,凡是有人造反必稱反清復明。其中有幾分是為了復明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海棠覺得康熙一心求穩可以理解,但是他對官員的縱容才是最大的推手。
對于這個問題康熙也討論過,他的說法是“讀書好的人未必人品好,人品好讀書又好的人實在太少。治理國家就靠這些讀書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有幾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賢人,都是那些市儈的買賣人,把本事賣給咱們,從咱們這里領俸祿,覺得俸祿不夠還要貪朝廷的百姓的才能滿足的買賣人。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不可能不出現貪官,人人清廉如水,古往今來都沒這樣的朝代。”
海棠生氣的是他說的就是實情,把自己氣得兩天沒緩過氣來
最后她只能安慰自己,我又不是皇帝操那么多心干嗎但是心里真的很不舒服,因為這件事是無解的,人性就是如此。
還是很生氣
喬老爺作為一個走南闖北出過洋的人自然看得清楚這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在離開的時候避開人和海棠說“您跟著九爺十爺做生意就能發大財,南邊的文人墨客和咱們生意人不是一路人,這些人向來看不起咱們買賣人,一旦折節下士必然有所圖。就是我們廣州的同鄉,小老兒也覺得不是所有人都對人一腔赤誠,天下人太多,總有幾個心思詭詐的,您可要保重啊”
海棠說“您這才是金玉良言,多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