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小太子戴著面罩抵達東市,無論在何處停留都能聽到商戶談論“西域諸國”。
與此同時,烏孫向漢廷俯首稱臣的消息也傳到匈奴部落。
劉徹發往邊關的密旨只提“和親”,沒有提“稱臣”,然而傳著傳著傳到伊稚斜單于王庭就傳成烏孫國王向漢天子稱臣。
烏孫國王是冒頓單于養大的,而伊稚斜單于王位是從冒頓之孫手上奪來的,這樣算烏孫國王跟伊稚斜單于非但沒有恩情還有仇。然而伊稚斜單于得知此事后認為烏孫國王背信棄義,企圖攻打烏孫國。
劉徹又不是真心想同烏孫結盟,自然不怕烏孫被滅。以匈奴現在的兵力,打烏孫屬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劉徹坐等烏孫和伊稚斜單于兩敗俱傷,伊稚斜單于死了。
伊稚斜單于令人籌集糧草,準備親征之際,烏孫很怕滅國,使者抵達匈奴部落同匈奴談和親之時,他死了。
烏孫使者想哭又想笑,蒼天有眼。
劉徹收到邊關急奏簡直傻了,訥訥道“他死的真巧啊。”
誰說不是呢。
這一日乃休沐,太子同表兄弟們跑馬去了,回來聽說此事許久才回過神。
翌日清晨,太子去宣室殿聽政,而他剛門口就聽到一聲驚呼。太子循聲看去,那幾人像是在哪兒見過,其中一人難以置信,像是受到了驚嚇。
當朝丞相趙周呵斥“大呼小叫成何體統”
那人陡然清醒,慌忙請罪。
太子終于明白為何幾人似曾相識。那幾人不正是他化名“王孫”替父選的人嗎。太子上前,笑道“幾位,多年不見,別來無恙”
此話把眾臣吸引過來。公孫賀斗膽問“太子認識他們”
太子見殿門打開“該進去了。”
丞相趙周后撤,其他人見狀紛紛后退讓出路。太子一馬當先,走到老父親右手邊坐下。太子的座位比天子的矮兩寸,他年方十五,正值抽條,身量偏瘦,坐在肩寬威嚴的帝王身邊越發顯得孩子氣。
然而如今沒人敢把他當成無知的少年。
面對烏孫使者步步緊逼的時候,無知少年可做不到噙著微笑胡說八道。
起初接見烏孫使者的時候,公卿士大夫認為太子跟傳言一樣寬厚,無論使者說什么他都一副“好說,好說”的模樣。公卿以為他沒聽懂,當烏孫使者說出目的,太子依然用一副很好商量的口吻拒絕烏孫使者。公卿悟了,太子殿下像其曾祖父罷了面慈心狠
所以當烏孫使者提到國王孫女乃烏孫第一美人之時,無人擔心太子心殿下心動。果不其然,太子再次胡說八道大漢男子十八歲議親。虧他說得出口。
也不怕烏孫使者找匈奴人打聽。
太子確實不怕。烏孫使者沒能當廷反駁,還敢私下找他不成。國與國之間的大事豈容他們私下商議。
太子很少當廷發表意見,今日也一樣。劉徹其實也不希望兒子鋒芒畢
露,像是怕人知道他兒子聰慧過人似的。他又不希望兒子聽過就忘,所以廷議結束都會叫兒子留下。今日也不例外。
今日朝中無大事,劉徹問兒子知不知道伊稚斜單于死了。
太子點頭“孩兒昨日一進宮就發現反常,平日里木著一張臉的侍衛忍不住竊喜,韓子仁等人高興的跟過年似的。果然,還沒等孩兒問,吳琢就忍不住告訴兒子單于王死了。父皇怎么看”
劉徹很是可惜“死的太不是時候。”
“匈奴民風彪悍,驍勇好戰,伊稚斜單于死后其子繼承王位,定有很多人不服。這個節骨眼上他肯定不敢出兵烏孫。恐怕還會跟烏孫聯姻。”
劉徹頷首“朕也擔心這點。”
“如果他跟烏孫聯姻,那商隊還能去嗎”
劉徹“你認為呢”
“無論大將軍還是大司馬都可以獨自帶兵到烏孫。烏孫答應同匈奴結親是不想兩敗俱傷。同大漢交惡極有可能滅國。烏孫國王不傻,知道怎么選。可烏孫太子死后烏孫國王沒有另立太子,顯然他更滿意太孫。太子弟弟恐怕會從中作梗。”
劉徹很是欣慰“吾兒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