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除夕過后平陽公主和南宮公主總是正月初一或初二進宮探望太后。自打平陽公主被太后狠狠罵一頓,她不甚想見太后,太后也不甚想見她。以往平陽公主一個月來兩三次,如今兩三個月來一次。太后年輕時就很少抱怨,如今兒孫滿堂也懶得管平陽來不來。
太后沉得住氣,她坐不住了。她知道她可以二嫁三嫁列侯,不過仗著她是太后嫡親女兒,天子長姊。否則誰要她一個年過五十的老公主。列侯不缺錢也不缺人脈,就算他們嫌十五六歲的女子年幼無知,也可以找三十多歲風韻猶存的婦人。
平陽公主也知道正月初一初二或初三不是衛長公主等人進宮探望太后,就是王家人前來給她拜年。所以她同南宮公主商議,初五過去,不易撞到親友,同母親低頭也不會叫外人看見顏面掃地。
以至于平陽公主在殿外看到昭平君那一刻笑比哭難看。昭平君這人一向粗心大意,夫妻倆心里有事,也沒注意到姨母反常。進去見著太子,平陽公主懷疑她出門忘記看黃歷。
太后沒心情管她心里怎么想,她看到外孫十分詫異“你怎么來了”
平陽公主所料不錯,正月初一衛長公主三姊妹進宮給太后拜年。年初二曹襄和昭平君等人來給太后請安。初三來的是太后兄弟侄子侄女等人。
初四來的是修成君之女。那日東宮諸人不見平陽公主和隆慮公主,無論宮女還是宦官都忍不住暗罵,太后以前白疼她們了。
兒子兒媳孝順,孫女貼心懂事,她最看重的孫子也有一位溫柔得體的良娣,太后現在無比滿足,不在乎女兒來不來。比起兩個女兒她更在意浪子回頭,又沒了父母的外孫。
昭平君夫婦神色很不對,哪怕太后老眼昏花也能看出來“出什么事了嗎”
“長門宮那位昨夜去了。”陳氏犯錯被廢,昭平君也不好一口一個姑母的稱呼。打他記事起沒喊過姑母,叫“姑母”他也別扭。
太后愣了愣“她啊”想起往事,心底頗為復雜,“陛下怎么說”
“皇帝舅舅日前跟我提過幾句,太常會令人幫我們料理后事。只是我覺著還是得知會您一聲。”
昭平君姑母是劉徹元后,因犯錯被廢。以前館陶沒忍住跟平陽公主抱怨天子不念親情,平陽公主不屑同她解釋,就拿“無子”搪塞她。先帝薄后沒有過錯,被廢只因“無子”。館陶公主女兒犯了錯,平陽公主又扯出她無子,館陶不敢再同她抱怨。
當日也是館陶心虛。不然反駁一句,后宮有誰生了兒子。平陽公主自然有口難言。蓋因那時劉徹膝下只有三位公主。陳氏被廢了一年多,劉徹才得一子。劉徹又不知他何時有子,犯不著這么早為太子的母親騰后位。先帝薄后被廢也是在先帝決定立太子之時。
館陶回到家中也意識到平陽公主敷衍她。可她再回去找平陽公主掰扯也落了下乘。
說到館陶,她最初想把女兒嫁給先帝長子,當時的太子劉榮,劉徹長兄。劉榮之母栗姬厭惡館陶給
先帝引薦美人,一口回絕。那時竇太后最疼小兒子,沒空理女兒,館陶不敢找她做主。先帝立太子當日封小兒劉徹為膠東王,館陶看出先帝最疼這個兒子,就要同王太后結親。
太后尋思著兒子不喜歡妻子也不必委屈自己,館陶公主的女兒也配得上兒子,于是就替兒子答應了。館陶公主女兒到了議親年齡自然不小了。可那時劉徹才四五歲。
劉徹幼時覺著跟大表姊在一處很好,有人跟他玩。長大后自然只想跟同齡人玩。陳氏認為夫君弟弟不如幼時貼心懂事,二人三天一小吵,五日一大鬧。
劉徹在遇到衛子夫之前就不愛找皇后。劉徹那時候身邊也不缺人。那時皇后只氣男人多情,倒也不慌。衛子夫有孕,皇后心慌,心慌著急易出錯,劉徹難得去一次她也沒耐心應付,二人一度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陳皇后一不如意就去找太后,這樁婚事是太后應的。昭平君特意來向太后稟報也是因為這樁婚事是太后應的。
太后真不想再管這些事,“依照皇帝說的辦吧。”
昭平君起身告辭,同時給太子使個眼色。
太子“祖母,孫兒送送表兄。”
平陽公主立即接道“太子有事盡管去忙,這里有我們。”
太子忍著笑隨昭平君下臺階“你姨母又怎么了”
昭平君“不是另有所圖就是想仗著外祖母的勢做什么。她若孝順不會到今日才進宮。明日是年假最后一日,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