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瞧著事因全部理清,連齊盛消失魂魄的位置都已推演出來就在身后的巡山之中,臨到最后關頭,唯一能夠幫助、救回兒子破解家族詛咒的天師竟卸任,對于齊家明來說,就像沙漠里的渴水之人眼見清泉,走到盡頭卻發現只是海市蜃樓,一時間心態失衡。
隨行而來的齊瀾精力體力比其父都要更好,情緒還算穩定,和虞妗妗走到一邊輕聲道
“虞大師,我能問問”
話到嘴邊,他又停頓不知怎么啟口。
虞妗妗掀開眼皮你是想問我什么不祓除詛咒、見死不救,想問我是否聽了鄔家的遭遇而認為你們齊家人和尺古村的村民不值得救。”
齊瀾難得露出些窘迫。
“你想多了。”
人心人性難測,對和錯更是各有立場各抒己見;
如何評判功過,在人間要看法律,到了地府也得由閻王殿來決斷。
虞妗妗幽幽道“最開始我愿意接你們齊家的委托,一是齊盛與我有幾分緣,二是我對此有興趣且有利可圖”
她直言自己此行是為了高昂報酬,話鋒一轉又道“可依照我入山、近距離接觸大山龍脈反饋的感覺來看,這件事的危險程度遠超出最初的評判。”
尺古村之行,絕不是沒有生命危險的a級任務。
查明因果再用天師府的衡量標準重新評判,少說也是s級別往上的兇險程度。
虞妗妗“鄔雪默借了山勢,那么要破鄔式守山人一族的詛咒,勢必就得動龍脈。”
所謂龍脈,便是一方地界和山川人流之氣匯集凝結成的靈,是大山的核心和決定山脈繁榮或貧瘠的根本。
其靈成型便為龍形,以山體為龍身,含砂抱水吞云吐霧,貫穿山脊輻射南北,影響深遠。
每朝每代的發源地和首都都必定有龍脈,這兩地的龍脈興衰,甚至能夠決定當朝的國運好壞、改變數以千萬計百姓的人生。
故而凡歷代王朝的帝王,都會斥資尋找玄門方士充當監天官或者國師,推演天機并維持國運;
其中較為主要的一種方式就是監山氣。
以山氣的榮衰,推演國家的興敗。
一旦監天官監測到本朝的龍脈有異,就會上報朝廷,并想盡辦法挽救,從布陣到用活人生祭無所不用。
哪怕不為家國運勢,過去的王侯將相們也認為
死后葬于龍脈的穴星之中,能夠匯集整座山與山周圍的人運滋養墓穴尸身,保證尸體千年不腐,更能存住這股山的靈氣福澤后人。
在風水大家楊筠松所著的撼龍經中,便記載著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
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
其中的纏山,說的是龍脈起頂于父母山,蜿蜒的山脊就是龍的身子,盤踞纏繞在群山上形成環抱之勢;
是為纏。
龍纏在山,四面八方的風和氣便匯聚于山體,在風水堪輿中,被稱作藏風。
至于千重鎖中的關鎖則是鎖水口。
水脈位置不同,會成型的風水局也不同,不過風水大局百分之七十都在江河山川附近是被相師廣為認同的一種風水論點。
山纏,風藏,水鎖,則龍脈生、山氣活。
從術士的角度來看,龍脈似生非死,可稱為靈物,是規則之力下人道界內被允許孕育的力量最強盛的一種存在。
大多時候山的龍脈就是死物。
它們常年沉寂,沒有實體也無法脫離大山,千萬年來順應自然,隨著朝代和本土人文環境改變而強盛或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