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不僅對我國民族文化有重大影響,對古代墓葬制度也產生了重大改變
從漢代開始,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陵墓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筑墓室。
西漢的石室墓中雕刻畫像,也稱作“畫像石墓”,墓室結構和布局開始仿造現實生活的住宅,到隋唐往后也繼承了下來
唐朝的帝王陵被盜得很干凈,但是還好壁畫帶不走,有部分能保存下來。
荊咕找到的壁畫,是唐高祖李淵的獻陵的陪葬墓壁畫。李淵獻陵的陪葬墓有30座,墓主人大多是皇室宗親,經發掘的壁畫墓有高祖第十五子李鳳墓,高祖第六女房陵公主墓等。
李鳳墓墓室的壁畫保存的比較好,墓室的頂部繪有星象,甬道兩側繪有仕女圖,而過洞西壁繪有牽駝圖。能透過壁畫看到大唐初期貴族的生活風貌。
到唐朝時期還出現了土洞地宮,利用北方黃土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勻降水少的地理特點,開鑿稱土洞土宮,雕刻了精美雕刻和壁畫。比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洞
還有以山為陵。漢朝時漢文帝劉恒有了以山為陵的霸陵,唐代帝王陵也出現了以山為陵墓的形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
“太宗,高宗,都是廟號,看來后人對他們評價很高。”劉恒對后面的“同行”學自己并沒有生氣,反而與有榮焉,覺得自己果然是楷模。
只是,這個武則天是什么人,跟皇帝合葬,是皇后那也應該是說武后,特意單獨點出來,很特殊
東漢時期,未來象征死者對墓地擁有所有權,開始流行“買地券”,一些地區的隨葬品還出現了“搖錢樹”。這也是我國隨葬品中發現的最早的“搖錢樹”。我們現在常說“某某人”是搖錢樹,這個“搖錢樹”就是起源于漢朝
荊咕放出了出土于四川彭川漢墓的青銅搖錢樹的圖片,高大的青銅樹枝上掛滿了銅錢,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變成了青綠色。看起來綠意森森,仿佛真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
劉徹輕笑“搖錢樹寓意不錯,若是真能搖來錢就好。朕的茂陵也要來一棵。”這東西寓意好,看起來也不費錢不費事,可以有。
在墓形上,出現了記載死者姓氏、埋葬年月、埋葬者、易于識別的墓碑。還出現了表明死者身份、
等級并使冢墓更像官府的墓闕,一直到現在我們也依然在使用
墓闕能在現在的文物遺址附近常見,一般是一左一右一對,現代人用得不多,但是墓碑基本形制都繼承了下來。
古代平民的墓碑和現代平民的墓碑差別不大,都是比較簡單的石碑,刻上死者家族關系個人信息等就全了。但是如果是貴族,有身份有條件的,墓碑不但華麗,碑上碑下還有了更為莊重的裝飾品。
墓碑的發展也是有變化的
西漢末年時期,開始有墓碑的雛形。有人在墓前用石碑制成墓碑,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這就成了墓碑。
東漢時墓前立碑蔚成風氣,許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還刻上介紹墓主家世生平事跡并加以頌揚的長篇文字,碑陰則詳列立碑人的姓名。
天幕特意放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墓志銘,宋代作家楊一笑的墓志銘,在現代網絡上流傳很廣,網友還以為是段子。
“初從文,三年不中;后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第一遍讀會覺得很搞笑,然而再讀一遍就覺得很心酸了。多少人與這楊一笑一樣,終身失意落魄,直到死都沒能實現自己胸中的抱負
晉代曾經一度禁止立碑,唐宋時準許一定級別的官員墓前立碑。碑首稱碑額,刻有螭、虎、龍、雀等圖樣,碑身下還有碑座,稱為趺。五品以上墓碑為螭首龜趺,高度不得超過九尺,七品以上墓碑為圭首方趺,高四尺。
“這個好,石頭的,也不怎么值錢,總不至于連墓碑也盜吧。”劉徹很滿意,腦海里已經開始構想自己墓碑上怎么夸自己了。
“司馬相如,到時候由你來寫。務必把天幕夸過朕的都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