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
他好難,真得。
每天都有新任務,陛下可以申請加俸祿嗎
再一看劉徹每次看到天幕出現什么寶物兩眼發綠的樣子,司馬相如默默把這句話吞進肚子里。算了,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花的錢也不少,而且白花了一大筆錢,陛下肯定正在生氣,自己就不要找死了
明清時墓碑的形制成為了墓主身份的標志,規定更為細致一品為螭首龜趺,二品為麒麟首龜趺,三品
為天祿、辟邪首龜趺,四至七品為圓首方趺,圓首的碑為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寬度等等都有了詳細的規定。
明清時原則上庶人墓前不許立碑碣,但這種禁令并未嚴格執行。都說死者為大,官府并沒有深究,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體小制陋,又無趺座而已。
現代普通百姓的墓碑基本就是庶民的規制,光禿禿的,沒有碑首也沒有趺座。
古代百姓看到了開始議論“這個不錯,我們自己都可以做。”“對,也不費多少錢,咱這山里不缺石頭,就是不識字。”
“請個讀書人幫忙寫寫名字,其他的都可以自己解決。”“好主意,石碑比陶罐便宜,不行的話木碑也行。”
民間都會跟隨皇室的風尚,當皇室流行厚葬的時候,貴族和官員也流行厚葬。那么百姓也會向往貴人的生活,也會想方設法厚葬,讓自己死后能過得比下輩子更舒服一些。
而且當官員想要厚葬,就會想方設法壓榨百姓,設置各種苛捐雜稅。
現在天幕開始提倡陶俑和石碑后,比金銀珠寶省錢多了,日后大家攀比可能就是陶俑和石碑上攀比,對百姓來說能起到一定的減輕負擔效果。
前面說過,漢明帝開始使用鎮墓獸后,后面的王朝都繼承了下來
初唐時期,墓葬中只有鎮墓神獸和鎮墓武士俑;高宗時期開始出現鎮墓天王俑,并且是腳踏臥獸的姿態。到武則天和中宗時期,多了一種腳踏俯臥鬼怪的式樣。玄宗時期又流行腳踏蹲坐狀鬼怪的式樣。德宗以后,鎮墓天王俑的數量減少,制作草率簡陋不如以前精致。可以看到鎮墓獸的風格與國力是否強盛有明確關系。
明朝皇帝搞人殉,真得還不如做陶俑或者木俑。既有藝術價值,又有震懾作用給你們看看在墓道環境下,陶俑和鎮墓獸有多嚇人
唐朝的鎮墓獸造型不完全寫實,帶有很夸張的效果。尤其是陰暗的燈光模仿的是墓道里的長明燈,放在墓道兩邊比較低,從下往上照亮,就是鬼片里“骷髏光”的光效。
鎮墓獸的影子被打在墻壁上,被放大后猙獰的像一個鬼怪“阿娘怪物有怪物”小朋友被嚇得躲在母親背后。
大人第一時間被嚇到后,很快反應過來,只覺得好笑。
“沒事,那是影子,是影子。”母親安慰著孩子,自
己忍不住想,以前覺得村口那家死過人的屋子總是有鬼影飄,現在看來應該可能也是什么東西的影子。再說了,哪個屋子里沒死過人,自家的房子里還死過她家里老人,有什么可怕的
荊咕無意間的一番操作,倒是給許多古人破除了對鬼怪的迷信害怕。
她又把暗室燈光效果再換成陶俑,陶俑手藝逼真寫實,高大威猛極其有壓迫感,看起來讓人望而卻步。
再放一下殉葬者。
嗯,一堆枯骨。連布料都已經腐爛了。
盡管影視劇或者小說會寫千年后依然保持人形的殉葬人俑,但是很可惜,考古歷史上沒發現過。真要千年不腐,考古學家比小說家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