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后來在昭陵也立下了“六十一番酋長像”,一共61尊番酋像,東29尊,西32尊,各分8排,背面刻著名字,可以判斷他們的身份是番邦首領
可惜,61尊石像的頭顱都不見了蹤影。有人猜測是被李隆基登基后毀壞,也有人猜測是被外國侵略者斬頭后帶走。
個人覺得兩個猜測都大有可能,李隆基也不是第一次毀墓,殖民者更不是第一次斬頭頭偷走
“哼,武氏牝雞司晨,荒淫無道”
北宋時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時,不僅對武氏嚴厲批判,還在文中各種造謠武則天的殘忍手段。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指天怒罵“武氏篡位,分明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昭陵還有一塊高63米,寬185米的述圣記碑,贊頌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內容由武則天親筆撰文,中宗李顯手書
其實唐朝時期的皇帝的碑文一般由當朝大臣所寫,比如昭陵的碑志,所請托者大都是以書名世的士大夫,歐陽詢、褚遂良等人。但是唐高宗的碑文是妻子撰文,兒子手書,李治死后應該也含笑九泉
唐高宗位面,李治聽到天幕的話笑了,含情脈脈看向此時的武皇后。
雖然皇后后來自己改名叫“則天”,但是因為天幕說了“中宗李顯”,他便以為武則天最多是以太后身份干政。
他一直都知道武氏很有政治手腕,也很有政治野心。但李治喜歡的就是這一點,這樣武氏才能跟他一起打壓世家,平衡朝堂。
其實,武則天也不是武氏給自己取的名字,她給自己造字取名為“瞾”,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著萬里江山。
對了,“則天”不是她的名字,來源于中宗李顯后來給武則天追封的謚號“則天大圣皇后”。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又追尊為“則天順圣皇后”。此后無論怎么追封,則天二字一直沒變。
李世民很高興“看來這個兒媳做得不錯。”
論語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于天,取法于天。
從唐朝后人追封的謚號可以看出,他們一邊不承認武則天的“武周皇帝”身份,謚號一直都是“皇后”。另一方面依然是承認她的功績,所以一直保留了“則天”。
李世民不知道還有武則天自立為女皇,改唐為周,聽到謚號都是皇后,還以為是很出色的太后。
了不起就是呂后那樣干政,但是既然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和后面的李隆基都不斷追封美謚,李世民認為自家兒媳肯定比呂后做得好。
武則天武德昌盛,后世,尤其是對女子打壓嚴重的宋明清,對武則天各種造謠打壓
比如萬國天樞,明明是武則天打了勝仗,波斯等眾多國家為了夸贊武則天打造的天樞。李隆基上位后讓人融化了天樞,毀了相關歷史資料,還傳成了武則天自己荒淫無道,壓榨百姓來打造
天樞
劉娥驚了原來史書也不一定是真得
關于武則天的天樞,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里都有記載。但是變成了武三思提議鑄天樞,并且變成說是為了打壓唐朝揚武周風采。說強迫四夷胡人出銅鐵,勞民傷財,完全不提武則天打了勝仗的事。
后人貶低武則天用天樞為例子時,都是罵她勞民傷財大動干戈只是為了宣揚武周打壓李唐。
公元693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韋四聯合入侵武周。武則天沉穩應戰,屢戰屢勝。最終殲敵七八萬人,擊退了四國聯軍,大唐周邊的國家徹底服氣,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當時來朝見的國家多達兩百余,遠非歷朝歷代可以相比的。南到南亞地區的天竺;西到波斯、阿拉伯等地。向東則是高句麗、日本等國家。
公元693年戰爭結束之后,波斯國王便帶頭發起了為武周鑄造萬國天樞的倡議。得到了眾多國家的相應,數量多達二百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