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皇太極時期,蒙古爾泰死時,大福晉要殉葬被皇太極攔下來,最終以剪發脫珥來代替殉死,這說明這個時期滿足已經有用剪發脫珥來代替殉葬的先例,與春秋時期用陶俑或者木俑代替人殉是一樣的。
但是當時還有烏拉福晉和侍妾殉葬,皇太極默許了。說明他并不是真正想廢除殉葬制度,只是出于遏制日益奢侈的喪葬之風
多爾袞冷笑。
逼死他的母親時就要人殉,輪到自己死了就舍不得讓自己的妃嬪人殉,皇太極什么目的很明顯了。
不過是為了削弱自己罷了。
清朝入關中原后,最大一次的人殉就是董鄂氏的死,就跟朱元璋為兒子朱標選了一大
批殉葬者一樣,福臨為董鄂氏同樣選了一大批殉葬者。命令太監和宮中女官三十人賜死殉葬,還親自為她守陵。這三十人的殉葬規模已經超過了清朝歷代皇帝。
不過比起朱元璋為朱標,順治帝都算仁慈了。
朱元璋臉色陰沉如暴風雨即將來臨。
天幕竟然拿他跟搶他天下的滿清比,而且還是夸蠻夷貶低他這還是漢人嗎再一聽到朱標死在他前面,朱元璋心里一個咯噔。他的標兒,怎么會死在他前面
后來福臨深情到想出家,被孝莊太后阻止,替換成太監為替身出家。福臨還經常去寺廟,跟方丈說覺得他與佛法有緣還是想出家,看到這里覺得挺諷刺的。
殺戒是佛家五戒之中的根本戒之一,佛家首先就是不能殺生不能造殺孽你剛剛殉葬害死那么多人,跟方丈說你跟佛法有緣
如果不是你是皇帝,換成現代,要么是方丈報警,要么是武僧伺候。
大唐時期,長孫皇后皺起秀眉“這皇帝太虛偽了,一邊殉葬那么多人,一邊還想出家修佛,哪有這樣信佛的
李世民笑著拉起長孫皇后的手“那說明他不如觀音婢虔誠心善。”長孫皇后反手抓住他的手“日后我若是先走,陛下可千萬不要學他。”“當然不會。”李世民笑得很輕松。
但此時的李世民還不知道,在長孫皇后病重時,一向不信佛的李世民開始到處求神拜佛,大修寺廟為長孫皇后祈福,光是廢寺就修復了392所。
帝王的愛十分明顯,愛在哪里,偏愛和權力就在哪。
雖然歷史上評價長孫皇后是賢后,不干政,但其實根據史料,長孫皇后住處有東宮的麗正殿和太極宮的立政殿兩個地方。
麗正殿是東宮正殿,長孫皇后生李治就是在此;
立政殿在太極宮的位置,太極宮就是李世民處理政務的前朝宮殿,不屬于后妃后宮區域,也就是說長孫皇后可能長年同李世民住在立政殿,可以陪著李世民一起討論、處理政事,是有接觸朝政的機會。
以李世民的開明和唐初的風氣,哪怕分權給長孫皇后,也并不奇怪。
不過整體來說,清朝殉葬者并不多。
除了福臨為董鄂氏殉葬三十人,努爾哈赤死后三人從殉,皇太極死后二人從殉,福臨死后二人從
殉,多爾袞死后一人從殉。也不再是局限于女子或者后妃,多了男仆、侍衛、大臣等。
就憑這個,還是值得一夸。
對比一下漢人統治者朱元璋,真是好太多。
荊咕也就越發不理解,朱元璋是跟女人有仇嗎不但要女人殉葬,還是大批大批的女人,既然討厭,又要很多。
直到康熙時期,漢族官吏朱裴上諫陳述殉葬制度的弊端,認為殉葬制度是極其殘忍的,康熙皇帝準奏,下旨嚴禁殉葬。
雖然這道旨意并沒有觸及到皇帝和親王貝勒等高等貴族,但是帝王死后的殉葬制度從此后基本退出舞臺。
讓我們說謝謝老朱,謝謝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