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賢明,實乃百姓之福”山東河南兩地的官員快速贊美道,心中則是迅速下決定趕緊把老家的男女孩子都送去學校,老人思想固執沒得救,孩子們還有救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在生悶氣,他任命大臣們嚴厲查處打旱賊之事,但是對于女性地位,絲毫不肯松口。
朱元璋是一個對權力極為強勢專橫的帝王,對大臣對文人開創文字獄和廷杖,把封建帝王權利高度集中,大臣們的地位與女性一樣,在明朝也下降了許多。
文人被迫只能學習八股文,被迫順從,忠誠,還不能要求高工資、更不能貪污。
可以說朱元璋自身能力不差,作為開國帝王權力欲大也正常,但同時,他的出身他的起義經歷也注定了他個性的強勢偏激,和不肯聽勸。
后世總是說朱元璋唯一聽勸的是馬皇后的勸,成為帝后后依然稱呼馬皇后“妹子”,或許朱元璋的確念舊,的確對馬皇后有夫妻深情,但朱元璋的本性注定他的深情依然是以自己為主。
他對馬皇后有很多偏愛嗎
滿后宮的孩子,兒子就有足足26位,有些寵妃同樣是一人好幾個兒子,還不算女兒。真偏愛馬皇后的話哪里來的
不要說皇帝做不到,朱棣9個兒子,7個是徐皇后所出,這才是真正的偏愛。
馬皇后是賢后,不代表朱元璋真是一個深情的帝王。
他念舊,重感情,但這也是在馬皇后不會威脅到他的統治相對而言,若是哪一天馬皇后也來個垂簾聽政,朱元璋大概會毫不猶豫把馬皇后殉葬。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觸及到自身利益,普通人都不會輕易改變,何況帝王。最起碼對于此刻的朱元璋來說,海禁觸及了他的利益,但是打旱鲅沒有,人殉也沒有。
明朝永樂年間,徐皇后淡定地看著朱棣在后宮發瘋,自己在一旁寫字。
徐皇后出身將門,頗有軍事謀略,靖難之役時曾經率軍守北平城,一直堅守到朱棣回援;文學上有“女諸生”
的美稱,意思是通曉儒家典籍,博覽群書。在朱棣登基后,依然與朱棣經常一起在御書房批閱奏折,一起用膳。徐皇后還對佛教頗有研究,曾編纂多部經書傳世,可見文才相當不錯。
帝王的偏愛,不僅僅在孩子,還在權力上。
朱棣登基后,冊立王妃徐氏為皇后時,特意將朱元璋規定的皇后金寶龜紐提升為盤龍紐龍一般是帝王和藩王才有資格使用,朱棣這是非常明顯的偏愛。
立后當日,由禮部官員在承天門單獨誦讀詔書昭告天下,開創了明清兩代冊立皇后頒詔昭告天下的先河。
而且在立后冊文中很明顯的提到徐皇后與他“同勤開國”,徐皇后后來在宮中除了管理后宮,寫了諸多詩集、佛經、內訓,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命人將徐皇后所寫勸善書大肆印刷傳播發放給官府和書院,還收錄入自己派人編纂的永樂大典。
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決定永遠不復立皇后;在徐皇后去世第二年,朱棣才冊立妃子;
等到朱棣病逝,留給朱高熾的遺言,讓朱棣和徐皇后合葬,一同祭祀,也成為了明清兩代唯對已經去世多年的皇后和剛剛去世的皇帝同一天、同地點、同禮儀上尊謚的帝后。
如果說這些不是偏愛,還有什么是偏愛
聽到天幕說明清對女性打壓越來越嚴重,現在已經有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徐皇后越發覺得女性能自由寫字看書多么珍貴。
趁自己還受寵,還有權在手,趕緊多學習學習,也帶著孩子們學習,免得被養壞了。朱棣一通跑馬之后,流了一身大汗,被罵了多次的憋屈總算是緩過來了。“冷靜了”徐皇后聽到他走過來的腳步聲,頭也不抬繼續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