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嗎請記住的域名
“那王貞儀真厲害”東晉的謝家,還沒出嫁的謝道韞本以為自己詩才無雙,能超越謝家一群庸才很厲害,然而看到后世的女科學家,難得生出自慚形穢來。
王貞儀能文能武,她的父親謝奕本就是安西將軍,她的叔叔謝安也是能治世安邦,也能領兵打仗。
謝道韞忍不住看向自己的佩劍,她也有學習君子六藝,也是會劍術的,若是再學學騎射,是不是也能跟父親和叔叔一樣領兵打仗
在原始時期,男女在成人禮之后才會采用男女分開的方式,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仍然是合群式的教育形式。
進入夏朝后,學校開始出現,雖然已經有了男女有別的觀念,但是在童年時期,男女童依然是集體接受教育。
禮記內則“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著,始教之讓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治絲繭”
可見,從周朝開始,“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教育已經十分普及。
東漢時期,鄧綏在建立男女同校時被文臣各種罵,等她去世后,學校立刻作廢。古人也一直認為女子不能進學校,只能在家族建立私塾,或者請先生。
但是外國人不這么認為。鴉片戰爭后,大量的傳教士進入華夏,為了擴大影響,開始興辦女校,成立女子學校教授華夏的女子學習,還送她們出國留學。
東漢時期,鄧綏建立的男女同校是僅限于上層貴族。
在華夏歷史上,最早的女校可以追溯到東漢漢和帝時期。
漢和帝在后宮中增設“北宮女子學堂”,邀請才女班昭入宮為后妃公主們講學傳道,鄧綏也進入其中學習。
北宮女子學堂開設的學科除了常規的女德,還有經書、天文、算術等多門學科,華夏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學堂就此誕生。
這個時期,對女子的教育僅限于貴族階層。
東漢元初六年,也就是公元119年,和熹太后鄧綏進一步發展,創辦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學堂“元初宮邸學堂”。
元初宮邸學堂招收5歲以上的親王與鄧氏近親的兒女共70人,開創了男女同校學制的先河。
鄧綏非常重視教育,執政期間在全國廣興郡國學校。
在宮邸學堂,她不但詔令內官和近臣到學堂里上課教學,詔令大臣家中女眷入學堂讀書,后來還把教育普及到普通宮女,允許從全國各地選入宮的女子,不論出身,都可以入學堂就讀,讓女子的教育開始更加平民化。
到鄧綏時期,她不但開明的實施男女同校,而且普及到百姓階層,讓教育更加普及。。
等到了華夏近現代時期,最早的男女同校學制“壬子癸丑學制”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東漢比清末的男女同校學制早了將近
一千八百年,
比歐美國家首次招收女學生的時間還早1700多年。
歐美國家直到1837年,
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才首次實行男女同校學制。
在美國奧柏林學院第一次實施男女同校學制后,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志著西方傳統大學之門向女性開放。
而這一創舉,晚于東漢鄧太后的元初宮邸學堂1718年。
鴉片戰爭后,清朝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醫學家,并且奠定了我國婦科醫學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后,西醫作為“神學的侍女”,在華夏的影響不斷擴大,成為基督教僅次于傳教布道和興辦女校普及教育的第三大活動領域。
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貧寒人家的女孩、或者棄嬰,被收養后就自然而然去學西醫;
也有許多開明世家,因為受到了鴉片對國人身體損害的刺激,開始投身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