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杜甫沒錯,這是他最近剛寫的,還沒來得及給友人品鑒,天幕怎么知道了
這首詩記錄了一個種植水稻的重要改革南方的水稻從直接播種變成了移栽之后插秧來栽培,這也是北方人到達南方之后的技術改革,有了這一改革,才有了現代人常說的“插秧”。
現在大家在插秧時可以幻想幾千年前的詩圣杜甫,白天在田間跟百姓一起插秧灌溉,晚上回家休息想到白天的勞作,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年后依然還在流傳的詩歌,是不是有一種時隔千年與古人交談的時光交錯感
天幕放出并排的兩幅畫面
左邊是現代人的插秧。他們有男有女,高高挽起褲腿和衣袖,在水澤清澈、倒映著云影天光的水田里插秧;
右邊是古人的插秧。他們衣著樸素,有的衣服上還打著補丁,同樣挽著衣袖褲腿,在泥濘的田地里插秧。
這是荊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動圖,在現代農業機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極少數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適合用播種機插秧機,大部分都已經是機械耕種。
如果不是發型明顯不同,荊咕覺得甚至都看不出現代跟古代的差別。
但是對古人來說,很明顯。
“詩圣,他們叫我詩圣”杜甫聽到天幕的贊賞,激動地胡須顫抖。
原來他憑借詩歌青史留名了
對了,太白兄呢,他都留名了,太白兄更有才華,他是什么圣
農人也很激動“我們插秧都被寫進詩里了嗎”
“是哩,還流傳到了后世”
“后人也用我們的插秧法哩”
“后人都長得很好,高高大大的。”
“后世的稻米一定產量更高,所以都吃得好”
農人們語氣里帶著羨慕。
不看衣著,單純看氣色,吃不飽時的面黃肌瘦跟營養充足時的頭發油光水滑、肌膚
充盈飽滿完全是兩個狀態。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杜甫從對李白未來的稱號的猜想中回過神來,安撫百姓“我們學著天幕的種植方法,一定能收獲更多稻米,我們的后代也能吃的更好,就跟天幕里的人一樣。”
村人沒有懷疑他的話,齊齊點頭,看著杜甫的眼神滿是敬佩
這可是詩圣啊圣人呢
圣人說得話怎么會不對,絕對都是對得
宋朝時期,迎來了新的高產水稻占城稻,占城稻的口感不如華夏傳統的糯稻和粳稻,但是一年兩熟甚至可以二熟,生長期更短,產量更大,很適合地少人多的宋朝
湖北荊門,陸九淵正在匯報推廣早稻的過程“江東、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種早米”
這位陸九淵,就是“陸王心學”的“陸九淵”。
江南,李綱同樣正忙著寫奏折“本司管下鄉民所種稻田,十分內七分并是占米。”
占米,也就是占城稻,宋徽宗時期在江南已經普及到了十分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