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李綱,正是抗金名將、在靖康之恥時組織東京保衛戰的名相李綱。
在還沒有高升,只在地方為官時,這些歷史書上的名人矜矜業業在田間監督種植,造福當地百姓。
北宋時期,趙匡胤聽到天幕提起稻米時,恰好在宮中吃著白米飯,他一想到前朝的帝王可能都吃不到這么香噴噴的稻米飯,頓時心情好極了“還是稻米好吃嘛。”
“就是不知道那占城稻味道怎么樣。”天幕提到的占城稻趙匡胤都還沒吃到呢。
占城稻的推廣,得等到宋真宗時期。
到了南宋,占城稻已經普遍種植,并且能達到一年兩熟。
酒樓里,兩位相約一起吃飯賞天幕的富戶聞言議論起來“占城稻產量高是高,但是難吃。”
另一位富戶搖了搖頭“百姓有得吃就不錯了,哪里還顧得上好不好吃。”
友人問道“那你吃嗎”
富戶嘿嘿一笑“這新玩意讓給百姓吃,我就吃祖宗傳下來的米好了。”
友人呵呵了,說得好聽,還不是不愿意吃。
占城稻的口感一直不被宋人接受,因為都覺得難吃,占城米在南宋時期一般是貧民吃,貴族富戶還是寧愿吃傳統的糯稻和粳米。
李隆基時期,為了鼓勵耕種,在皇家花園種下冬小麥;到了宋仁宗趙禎時期,皇家花園里種植的農作物就變成了水稻
農作物的更替說明了政權的交替,也象征著華夏的經濟文明中心從北方來到了南方
李隆基政權交替,哼,現在大唐也吃稻米,只要安史之亂不發生,就輪不到大宋交替
“仁宗,挺好。”趙匡胤短暫地酸了一秒,想不到歹竹里出好筍,趙光義的后代
里竟然有子孫能被叫做“仁宗”。
很快趙匡胤自己緩過來,吩咐下去
“給朕的后花園也種上水稻。”
能省下一筆買米的錢也好,能省一筆是一筆。
被趙匡胤短暫地羨慕一下的趙禎正在后宮花園里種水稻,而他的曹皇后,在后花園種桑養蠶,以帝后之尊,做男耕女織的典范。
趙禎聽到天幕說到自己,頓時驚喜地抬頭“皇后,看,天幕說朕呢。”
經過天幕這么一宣揚,百姓應該都知道水稻有多重要,會積極種水稻了吧。
曹皇后含笑點頭“官家勤政親耕,天下無不向官家學習。”
趙禎得意一會,又有些不滿“天幕沒有提皇后。”
曹皇后完全不意外,史書不都是習慣性的忽略女性嗎,后世可能根本不知道她在后宮中種桑養蠶。
曹皇后淡淡說道“官家,無礙,只要陛下的功績能被天下人知道就很好了。”
趙禎自己也想到了史書記載的事情,他愧疚地拉住曹皇后的手“皇后為一國之母,是天下表率,朕會讓史官一起記下來。”
曹皇后微微笑了笑,躬身行禮“謝官家。”
北宋時期,出現了華夏最早一部稻作品種志禾譜,共計收錄稻的品種不下50個。
因為北方人的念舊,開始在田地里種植冬小麥,實現春種水稻冬種小麥,在一塊土地上利用時間差復種,南遷后一直沒能回返回北地的北方人通過吃小麥聊解思鄉之情
嬴政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