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高煦野心勃勃的朱棣想忽視也難,但是讓他親自對自己同樣寶貝同樣善戰的兒子下手,朱棣也做不到。
但如果做藩王,朱高煦在父親在位時都不服,父皇不在位之后豈不是立刻反
前面還有個靖難起家的父皇,朱高煦完全可以有樣學樣。
但是讓朱高煦去美洲做藩王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朱棣改拍為溫柔地撫摸,摸得朱高煦頭皮發麻“父皇怎么了”
朱棣笑得也溫柔“沒事,你真是朕的大孝子。”
他一定會好好關注美洲,把這個孝子送去海外
番薯帶回大明,就能立刻推廣開來嗎當然沒這么簡單,每一個外來的農作物進入本土都需要馴化適應,這個過程同樣是陳家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振龍之子陳經綸,幫助父親種植番薯,精心伺候生怕養死這來之不易的番薯。
此時的陳振龍已然年邁,除了幫助和指點,自己心里也沒底。
還好4個月后,番薯成熟了。
成串的番薯又甜又香,讓陳振龍終于實現了給家人吃上番薯的心愿。
滿足了家人的食物所需,陳振龍沒有忘記其他福建的父老鄉親,主動找到福建巡撫金學曾,向他推薦番薯。
當時,金學曾還有些猶豫,讓陳振龍先繼續實驗種植;
第二年,福建大旱,四處饑荒,金學曾考察番薯的確適合福建種植,而且成熟快、產量高后,迅速開始在全省推廣種植番薯,并且任用陳經綸為門下士。
陳經綸在推廣番薯時,遇到了蝗災。
陳經綸急忙去想辦法滅蝗蟲時,無意間看到白鷺在吃蝗蟲,頓時起了用家禽來滅蝗的念頭。
但是白鷺很難養殖,陳經綸轉向同樣喜水的家禽鴨子,并且開始養鴨子試圖馴鴨滅蝗。
陳經綸之曾孫陳以柱繼續實驗,開始嘗試在鹽堿地上種植番薯,并且種植成功,鹽堿地也因為番薯煥發新的生機。
天幕先是放出高產量的紅薯地,到了豐收的季節時,農民去拔出地里的紅薯,一拔出現一大把的塊根,看著就格外喜悅。
尤其是看到紅薯的各種吃法,直接削皮生吃,甜甜脆脆,吃得汁水四濺;
削皮后直接上鍋蒸,軟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灶里一邊做菜一邊烤紅薯,烤的皮黑黢黢,結果里面黃燦燦,吃得人一邊喊燙呼氣一邊停不下來的吃著。
“看起來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齊齊看著紅薯咽口水。
有經驗的老農手里的蒲扇都顧不上搖了“難怪說產量高,一根苗下面這么多這么多”
還都那么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這紅薯在美洲,美洲在哪里”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賓也好,這菲律賓在
哪里”
他們也好想要,
好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