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朝時期,
陳家的“鴨兵捕蝗”走向成熟,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九振,去安徽蕪湖滅蝗,去各地滅蝗。
后來,陳經綸的五世孫、陳九振的弟弟陳世元寫書金薯傳習錄治蝗傳習錄,開始正式推廣華夏養鴨治蝗技術。
乾隆年間,陳世元80歲高齡在河南傳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風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說,哪怕是我們現代,吃番薯、使用鴨兵滅蝗時,都得感謝陳振龍這一家人,幾世幾代的研究和推廣。
萬歷年間,年邁的陳振龍看著天幕,眼淚濕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賓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種嘗試帶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廣時的忐忑。
最終,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親,天幕在說您”
年輕的陳經綸剛想拍拍父親馬屁,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現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還在說我還有我的兒孫后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陳振龍笑中帶淚,非常欣慰,“沒有辱沒我陳家人的名聲”
此時,廣東吳川人林懷蘭看著天幕嘟囔“我也從越南帶回了番薯藤,在我們廣東推廣,天幕怎么不夸我”
說完他有些惆悵,“也不知道后世人還記不記得我。”
虎門人陳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繼續忙活手里的事。
他同樣從越南帶回番薯,也開始在家鄉種植普及。
這樣的好東西,誰不會想往家里帶呢,不管是在越南還是菲律賓,再艱難也得帶回來。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兩人頓時集體驚喜起來。
原來,后世還真記得他
除了陳振龍,吳川人林懷蘭、虎門人陳益同樣帶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開始普及,他們都可以被稱為“華夏番薯之父”
后世為了紀念他們,為他們修建紀念館、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東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著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產,甚至還有美味的優勢,不得不慶幸有天幕在,他沒真得實施海禁。
只是開了海禁,朝廷還沒做什么,出海謀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東西往家鄉帶,這就是華夏人的本能。
好東西帶回家鄉,然后造福父老鄉親。
有能力之后,又開始往周邊傳播,造福整個國家,造福華夏所有的子孫后代。
朱元璋欣慰地點點頭,再看自己那么多兒子,突然眼神嫌棄百姓都知道把好東西往家里帶,這群廢物兒子們,只會往家里帶麻煩
兒子們
父皇的眼神怎么又開始殺氣騰騰了,又哪里惹他生氣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產量不必說,為什么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只
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對于百姓來說費錢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