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口是不是太多了人均耕地不夠”胤禛臉色嚴峻,看著自己記錄下來的數據,臉上閃過一絲擔憂。
當乾隆帝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三億人口、多種高產量農作物的驕傲中,屢次下
江南夸耀功績時,
已經有人發現了人口與糧食供應的不和諧。
那個人,
就是華夏的人口學家,洪亮吉。
大清的伊犁,洪亮吉茫然抬頭“人口學家是啥”
他的同僚捅了捅他“君直,天幕說得是你嗎”
洪亮吉點點頭,又搖搖頭。
名字聽起來像,朝代也像,但是這什么人口學家是什么意思
他的官職、他的文章都跟這沒什么關系啊。
同僚們偷偷看著他談論起來“這個耿直到到處得罪人的家伙,會是天幕上的什么人口學家”
“肯定不是,他只會天天罵貪官污吏,也不想想,他自己也是官吏的一員。”
“他要是留名后世,恐怕也是海瑞那種死硬派,哪懂什么人口學”
洪亮吉知道同僚在背后說他,也不在意。
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職編修。嘉慶四年,上書針砭時弊說“士大夫漸不顧廉恥”“以軟弱為良圖,以鉆營為進取之階,以茍且為服官之計”,激怒了嘉慶皇帝,差點被砍頭,被發配伊犁。
在伊犁,因為他的性格耿直,十分匹配他的字“君直”,經常得罪人,同僚背后沒少嘲笑他堂堂一榜眼被發配到這種地方。
但是洪亮吉自己心態還不錯,就當做來伊犁旅游,最近還在寫游記。
天幕夸的人到底是不是他,他的心態都很穩,并沒有受太多影響。
洪亮吉生活在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正是華夏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華夏人口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叛亂、災荒和瘟疫后開始爆發性增長,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從乾隆十八年的七畝多降低到了嘉慶十七年的兩畝多。
地少人多,意味著生產資料不夠。
到洪亮吉時期,已經田地貴少,寸土寸金。
天幕放出了洪亮吉的治平篇生計篇,他在文中闡述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
“人口增長大大超過了耕地和其他生活資料的增長,還導致米、布因為短缺物價上漲。50年時間,米從每升6、7錢已經上升到了30、40錢,布每丈3040錢上漲到了100、200錢。但是百姓因為田少收入反而降低,原來一個人能養活一家人,現在不可能了”
“當百姓缺少田地,養不活家人,就會四處流蕩,無業游民、饑民增多,社會會變得不安穩”
可惜,洪亮吉說得再有道理,乾隆帝表示我不聽
洪亮吉哈哈大笑。
這人口學家還真是他,這兩篇文是先帝還在的時候的事了,但是絲毫不受重視還被貶官,想不到后世如此看重。
“竟然真是他”同僚也不可思議道。
洪亮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得是滿臉紅光,在看到同僚們暗中或者嫉恨、或者不忿、或者突然變的諂媚的表情,心情更好了。
嗯,政務太無聊了,果然還是氣氣同
僚更有趣,
,
就沖這個,天幕夸他的好心情可以維持整一年了
5年后,西方另一位人口專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在英國發表人口學原理,提出了相似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