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的糧食,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他們即使知道了,在當前的環境下,尤其是人丁少好幾倍的情況下,并不適合改變。
不過可以記錄下來,留著后人,等條件成熟了也可以有個參考。
人口劇增除了因為土地政策,還因為高產糧食到了清朝時期的種植技術已經很成熟,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明清上面完美呈現。
前面說到了美洲來的高產農作物玉米、番薯,高產油料作物花生,為什么沒有另一個高產農作物土豆呢
因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現過,但是因為不受重視很快消失,在清朝時期經由西方再次傳來,而它更高的產量也帶來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萬歷朝出現過,徐光啟曾在他的農政全書中留下了一段簡單的記錄“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肉白發黃,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隨著徐光啟在內閣次輔的位置上病逝后,土豆的身影也在大
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間,
直隸、京津等地的地方志中,
偶爾有“土豆”或者“地豆”的身影;
到了嘉慶年間,土豆開始出現在四川貧民的餐桌上,被當地人叫做“洋芋”這個“洋”字能表明,這個時候的土豆是重新從海外傳來的。
道光年間,人口越來越多,洋芋作為救荒食物,開始朝山西、貴州、云南、陜西等地普及。
后世學者根據二者的名字已經培養方式,得出結論大明時期的“土豆”與清朝的“洋芋”已經不是同一栽培品種
大明的土豆來自美洲,是“安第斯亞種”,是來自美洲的原生品種;大清時期,歐洲人經過百年時間培育的新品種,是早熟“洋芋”,是已經被馴化改良后的品種。
為什么要重點強調這一點不同呢
因為一個外來物種想要在本土適應生存,是需要專業的農業人員不斷地選種、改良、耕種來慢慢馴化的。從大明沒有馴化土豆也可以說明,大明對于農耕科技已經落后于歐洲。
當然,大清其實也沒有好到哪里去。
集體被創的明清皇帝“”
朱元璋“咱種了半輩子地,現在竟然說咱不會種地,到底該怎么種地你倒是說啊。”
朱元璋很想看看,后世所謂的“科學種地”到底有多科學。
前面看的那什么無人機什么小噴頭各種機關,到底是怎么做得。
如果能夠放出具體的制作圖和制作工序,他被罵也覺得值得。
朱元璋憤憤“你罵歸罵,倒是多展示一下啊。”
朱棣驚恐地看著老爹完了,老爺子被罵傻了,竟然脾氣變這么好了
清朝乾隆時期,人口持續暴增。
清乾隆27年,人口突破2億;乾隆55年,人口突破3億。
這個時期,玉米成為“第六谷”,因為持續的大豐收,成為了主要糧食作物,被農民視為生命;番薯普遍推廣種植,成為了緩解人口壓力的重要主糧。
放眼看向江山大地,全國耕地面積達到了11億12億畝,比明朝增加了50,糧食總產量比明朝提高了一倍多;
再回頭看國庫,國庫盈余高達7000萬兩白銀這簡直是漢唐也比不上的盛世
弘歷被夸的喜笑顏開。
他超越了漢唐盛世他的功績無人能及
在他前朝的胤禛、玄燁齊齊展顏。
“還不錯。”玄燁看著兒子,在猜想這個厲害的孫兒是他那個兒子的后代。
天幕都說過九龍奪嫡,如果太子穩贏也不會有九龍奪嫡的笑話,那么最后的贏家、和贏家的子孫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