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全國各地相繼學習,到1911年時全國約有20余處試驗場。
“這個好,可以先在官田里推廣。”
劉徹美滋滋,朕的趙過,馬上就要來了
同樣聽到天幕又提起大漢趙過的嬴政“朕沒有趙過,但是朕有農家。”
農家整整一個學派,那么多弟子,他就不信比不過一個趙過。
農家首領自信滿滿“定不負陛下所愿”
天幕放了這么多后世的農學知識,他們若是還不能進步,那真是白學了這么多,對外說自己是農家人都嫌丟人。
地方上,各省有農會組織,主持辦報、翻譯外來的農學書籍、嘗試新良種等等;
中央上,朝廷解除“禁墾令”,鼓勵墾荒,鼓勵農業墾殖公司建立;
但是,清朝朝廷到了末路時候,財政無力承擔如此大的消耗。1901年,清政府中央財政赤字3000余萬兩,到1911年財政赤字8439余萬兩,地方上同樣是支大于收。
這種情況下,清朝政府不但沒有對農村的農業近代化支援資金,反而繼續增加稅收。
玄燁痛苦地閉上眼睛。
國家都沒錢,憑什么就認為百姓會有錢
這時候還加稅,不就是在已經不堪重負的毛驢背上加上最后的稻草嗎
毛驢要么選擇反抗,要
么只能徹底被壓斷脊梁。
弘歷倔強地想著他就不信,
清政府的這些新式農業一點用處都沒有。
新式農業學堂和各種措施也的確讓農民從小農經濟走向了商品經濟,
有了一些農副產品經濟來源
但是,諸位還記得我前面說過,清朝末年跟列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賠款條約嗎百姓一邊要賺錢賠付那清政府打敗仗導致的天價賠款,一邊還要應對清政府不斷增加的沉重賦稅,這點錢根本不夠
清朝農民辛辛苦苦種地,賣多出來的糧食,賣用糧食自家釀造的酒水、醋、豆醬豆腐等農副產品,其他朝代的古人看著都羨慕了。
然而這些錢到了手里還沒捂熱乎,上門征稅的來了。
在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就以攤賠、分賠、代賠等名目,把沉重的賠款負擔分散到地方,地方不但擔負賠款大權,也有了籌集款項的大權。
于是,對稅收各種加派。
每個地方的地方官有著不同的稅務名稱,光明正大打著“奉憲加征賠款”的幌子,給百姓提出新的征稅要求。
農民看著比上個月又高了的稅務,小聲詢問“怎么又加了”
“又簽了新的賠款條約,我們能有什么辦法。”小吏不耐煩催促道,“趕緊拿錢,不賠款就要亡國,你自己不在乎,不希望你兒孫無家可歸吧”
農民看一眼自家年幼的兒女,又是不舍,又是無奈。
他顫抖著手,抖抖索索掏出剛賣農副產品掙來的錢,交出去一大半。
然而,這才是第一波。
又有小吏來收“學堂經費錢”。
農民連忙道“我家孩子沒上學堂。”
“學堂建在這里,你自己不上怪我們干嘛建立學堂就得花錢,花錢了你就得交錢。”小吏嘿嘿一笑,攤開手,“拿來吧。”
農民再不舍得,把剩下的也不得不全部交出去,甚至還要再補貼。
還沒結束,又有小吏,來收“新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