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張謇在上海成立農學會,在次年創辦農學報,開始正式宣傳、推廣農業知識。
武曌年紀大了,調整了一個舒適的坐姿,滿是好奇“農學報這農業還可以用報紙教人種地可是百姓不識字怎么學”
剛想到這里,武瞾自己想到了解決方法。
百姓不識字,可以像宋朝那樣,地方上建立勸農亭,安排小吏去宣讀。不需要太多,一鄉一人足以。
上官婉兒迅速會意“陛下,臣專門做一期農學報實施。”
武瞾滿意地點點頭,看向還沒反應過來的太平公主瞧瞧,朕這女相好用吧
太平公主滿眼佩服果然是第一女相,這反應速度太佩服了
1903年,清朝開始重視農業教育,創辦農務專門學堂。
荊咕放出了清朝農業學堂的具體制度,十分詳細,也讓天幕下的各朝帝王們十分興奮。
這么詳細,太好學了
清朝的農業學堂分為初、中、高三級,分別招收年齡不等、學歷不同的學生,對科目和課程也做了全面規劃。
中、高等農業學堂分為預科、本科,本科又細分為農學、森林學、獸醫、蠶業、水產等專業,同時還設置了與農務關系密切、操作性強的課程。
比如高等農業學堂的農業專業,所設課程包括農學、園藝學、化學和農藝化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土壤學、肥料學、農業理財學等等21門。
除此之外,還要求各中小學堂或者實業學堂設立實業補習普通學堂,三年畢業,分為農業、商業、水產等四科,農業科開設農具、害蟲、園藝、養蠶、家畜等14門課程。
帝王們快速記錄和討論時,百姓們或者沒有紙筆,或者根本不會寫字,沒想那么復雜,單純地坐在家門口與家人鄰居討論。
“原來種地養牛也有這么多學問”
“我知道肥料重要,沒想到土壤、昆蟲還有什么理財也重要植物病理學是研究莊稼生病嗎理財是研究掙錢嗎”
“好詳細,這樣好的課程只有大人物才能上學吧”
“肯定是了,難怪那些大人吃得飽穿得好,種田技術都跟我們不一樣。”
說完,忍不住羨慕“上學真好啊”
如果他們也可以上學,就更好了。
后來,農業學堂開始朝全國推廣,并且有了全日制和自由制多種方式。
1906年,清朝學部在京師設立高等農業學堂和工商學
堂各一所,作為全國模范,要求各地不拘年歲、不收學費,每二三百戶設立一所半日學堂,根據當地農閑情況,靈活多樣的開展教育。
1909年,全國共有高等農業學堂5所,學生530人,中等農業學堂31所,學生3226人,初等農業學堂59所,學生2272人。
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國約有農業學堂250所左右。
這些學堂奠定了我們現代教育的基礎,現在的許多百年大學就是從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學堂發展而來的。
天幕一句話帶過,但是許多古代皇帝被勾起了好奇心。
后世也有農業學堂
不知道后世的農業學堂是什么模樣的,這荊咕會不會給他們也播放一下
漢朝時,趙過為了更好地推廣代田法,在皇家空閑土地上開墾試驗田,先在試驗田上試著耕種,好用才推向全國;
清朝時期,開始更為科學的建立了農事試驗場。
1902年,直隸和湖北首先建立了農事試驗場,商部成立,對此給與高度重視
1903年,商部開始向全國各地推廣試驗田項目,并且得到朝廷支持;
19021906年,保定、武昌、濟南、福州、沈陽等地相繼建立省屬的農事試驗場。
1906年,農工商部建立了農工商部農事試驗場,這一個規模更大,內部分了農林、桑蠶、動物、博物、畜牧、會計、書記、庶務八科,選購并且進行谷麥、蠶桑、蔬菜、果蔬、花卉等作物進行品種試驗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