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代沒有農業科技嗎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天幕下的古人集體摩拳擦掌,擼袖子蘸墨水,等著抄筆記。
荊咕也不負眾望,首先放出的就是一條條長長的白色“房子”。
“這是什么”
成年人還能忍住好奇,秉承著“天幕說的一定有道理”強裝理解,幼童就直接問了出來。
大人們也在心中附和對啊,這是什么
荊咕開始從這“白房子”古代的雛形開始說起。
我國最早的溫室記載是在漢朝,在漢朝以后一直在持續發展。
秦朝時期,始皇帝命人在溫泉旁邊種蔬菜,不過這還不是人為改造室內環境,屬于利用自然環境。
西漢時期,太官園種用密封的屋子晝夜燃火,西漢溫室栽培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蔬菜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
東漢時期,溫室栽培技術更進步了,廣泛使用為土壤加熱的技術建造溫室技術,種植的蔬菜多達20多種。
唐朝時,專門有了用溫室種植花木的“堂花術”。
能工巧匠們用比普通居室更大的紙糊窗子來增強透光性,在室里開溝,把花盆放在溝上用繩與竹搭乘的架子上,在溝中倒入熱水,施牛溲、硫磺等熱性肥料來增加室內溫度,使堂中花卉提前開放。
南宋時期,在民間市場上,冬季有溫室栽培黃瓜上市,雖然因為冬日蔬果稀少價格比較貴,但足以說明溫室技術已經走向了民間。
元朝時期,溫室發展出了新技術。
農學家王楨在王禎農書中記載了溫室囤韭黃的新技術“至冬移根藏于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生,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嫩黃,謂之韭黃。”
明清時代,溫室發展成了更方便、能保存的更久的地窖式溫室。
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又可以燒火加溫的立土墻開紙窗火暄式溫室等,是當時最先進的溫室技術。
“就歸畦內,冬月以馬糞覆之,于向陽處,隨畦用蜀籬障之,遮北風,至春,疏芽早出”
天幕放出了王禎農書里先進的溫室技術,沒有念出來的,百姓自己迫不及待念了出來。
大人自己不識字,一邊念一邊急忙催促孩子“小寶你不是在學堂學過幾個字嗎,快記下來,能記多少記多少”
小孩撓撓頭“哦。”
雖然學得不多,但是記不住就畫應該可以吧
反正他知道畫得符號是什么意思,知道怎么跟爹娘解釋就行。
“十月將稻草灰蓋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風吹,立春后,芽生灰內,即可取食”一戶簡陋的茅屋里,窮書生也顧不上節省筆墨,手下龍飛鳳舞開始記錄。在寫著這些的時候,往日總念叨他考不上的爹娘小心翼翼幫他研磨
,眼神里透著欣慰。
感受到這種變化,窮書生終于有了自信。
他雖然考取功名不行,但是他識字,完全可以學著這些農書自己種地,能養家糊口,讓爹娘和妻兒過得更好一些也不負自己多年所學。
而且因為家貧,鄉里鄉親對他多有照顧,原本一直沒考上功名,窮書生實在慚愧,現在終于發現自己也是有用的。
只要他識字會寫字,把農書抄下來造福鄉里,也是回報大家了。
到現代,從80年代開始,農業科技工作者掀起了以溫室技術和地膜覆蓋為主要內容的“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的“白色”,指的就是溫室大棚和地膜需要使用的材料,白色薄膜。
溫室可以推廣果、蔬種植技術在不適合自己氣候帶的地區廣泛普及,地膜覆蓋可以讓莊稼保水、提溫、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