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孫婆婆,家里只剩下六十歲的老人和才十四歲的孫女,3斤魚苗的錢都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
但是到了年底,18斤的肉足夠她們兩過個好年。
“哎好,好,謝謝”孫婆婆高興地看著鄰居幫忙把大肥魚開膛破肚殺好,也不嫌棄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孫女擔心老人提不動,堅持跟奶奶一人提著袋子的一個提手。
“回去我就把魚腌了,可以給孫女吃好久。”
孫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紀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孫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
怕是魚喜歡的水草也方便種植,
,
村里人除了負責喂魚的人每日喂喂,其余人各忙各自的農活,平日里不怎么管,相當于野生。
有了魚,養幾只雞鴨,再加上自家的農田菜地,種點糧食蔬菜自給自足,孫婆婆祖孫兩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當然很多時候沒法整秤,多一點少一點,在大豐收的時候也不是那么在意。
“好咧,最后還剩一些,老規矩。”村支書看著被剩下的小魚,收起賬了起來。
老規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長一年,來年更肥
“喲,過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著這個時候,等堰塘里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余的小魚,打水漂似的把小魚打回去。
“嗨呀輕點,把魚摔死明年沒得吃了”大人們笑著教訓孩子,但也沒攔著。
其實到了來年春天,村里還會集體放魚苗呢。
“這個我們可以”宋哲宗趙煦親自提筆把天幕上的養魚方式記載下來,尤其是那些前朝的書名,打算親自去藏書樓里找找陶朱公養魚經。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適。
南宋的農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百姓普遍沒有田地,還好村里有堰塘。
“咱們村有堰塘,還有會養魚的,多好的條件,大家伙一起來”
“得找個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濟私的人來分。”
“對對,不能自己貪污下來,那咱們的魚苗不是全白放了。”
“還得派人盯著,避免被人偷魚。”
一個靠水的村莊里,農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讓村里老人小孩閑著沒事就去盯著。”
“要是怕孩子掉水里,就說水里有好吃的,下去把魚壓死了沒肉吃了。”
吃肉對于小孩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嚇唬小孩對于大人來說也是一個常用的招數。
解決了擔心小孩溺水的麻煩,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煩“那找誰來分魚苗”
最后村長一拍板“采辦魚苗的事我來。至于大家的魚苗數量,和如何分配,都寫在勸農亭的粉壁上,大家隨時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點頭“成”
在粉壁上公開著,誰想貪污,就是公開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