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養殖技術更為完善,不僅出現了桑基魚塘和果基魚塘、畜基魚塘,多種魚類的混養技術更為成熟,還有河道養魚、海水養魚、貝類養殖技術。
清朝時期的養殖技術主要繼承明朝,但是魚苗飼養得到發展,開始利用魚苗在水中分層的習性將魚苗分類撇魚法,還有了淘汰弱性魚苗的擠魚法。
“我不喜歡吃魚,魚刺太多。”小有資產的富農家中,被嬌慣的幺兒嘟嘟囔囔。
他的爹娘這一次沒有像往常那樣哄著他,各自忙著自己的事。
“有得吃就不錯了,還挑挑揀揀,不吃魚,你有肉吃嗎”富農一邊奮筆疾書,一邊和妻子商量,“咱家后面的荷塘不知道可不可以。”
“不試試怎么知道”妻子十分興奮,掰著手指頭開始計算,“荷塘離家近,日后你耕田,我在家看著魚塘,時不時去投喂飼料,再加上家里的雞鴨,日后收成多了送到集市上賣了,沒準能給孩子掙出點讀書的錢。”
富農瞥了一眼妻子的肚子,他妻子最近又懷上了,沒法下地干活或者久坐著紡織。
站著投喂一下飼料應該沒問題,而且孩子多了,壓力也更大,妻子還想著讓孩子去讀書,給先生的束脩也是一筆開銷。
但是他也是支持的,看天幕說了那些當官的讀書人,連種地都比他家世世代代種地的農耕世家強。
還是得讀書,多掙點錢,就算讀不起書院,請個落榜秀才回家也得請
富農當下狠狠一點頭“成”
80年代初,華夏提出來開展“藍色革命”的構想。
“藍色革命”是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向藍色海洋和內陸水域養殖更多的優質水產品。
60年代,華夏實現了海帶養殖生產“田園化”;
70年代,紫菜育苗和北移成功,推廣后年產量居世界領先地位;
鮑魚、扇貝、海參、梭魚等人工育苗相繼成功。
隨著“藍色革命”技術的不斷推廣,萬里海域逐漸變為“黃金海岸”。
在淡水養殖上,華夏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是國際上公認的優良品種,不但質量高,產量也高,網箱養魚畝產最高突破10萬公斤,成為了集約化精養的重要方法
。
“放魚苗咯”
dquo100”
村支書拿出表格,也讓人抬出公平秤,看到大家一網兜一網兜的把魚放在公平秤上稱重后匯總,得出了今年收成的數量。
“年底現在收獲的成魚有616斤,按照比例均分。”
村支書看到肥魚的重量,眉開眼笑,村民也集體笑開了花。
更讓人開心的,就是分魚開始了。
“老王家,放魚苗10斤,分成魚60斤;”
“老李家,放魚苗20斤,分成魚120斤;”
“老江家,放魚苗50斤”
村長每念出一戶,就有一戶人家出來領魚。
村里有公平秤,大家伙幫忙一起分魚。
大大小小的魚在地上活蹦亂跳,水花濺的到處都是,但是大家都不嫌棄它腥,笑嘻嘻圍在近處看著。
最小的鯽魚,一年也不過34斤;大的鳙魚,一年可以長68斤,提一條可以夠一家四口吃好幾頓。
“孫婆婆家,放魚苗3斤,也有18斤。”村支書念到孫婆婆,特意提醒幫忙分魚的男人女人,“來,給孫婆婆挑一條肥的,幫孫婆婆殺好直接提回家過年。”
人口少人家的放的魚苗也少,收獲的相對較少,但已經夠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