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頓時了然。
這塑像還有祭祀先祖的作用呢
“陛下,臣也要”蒙恬仗著自己年輕是武將,不要臉的立刻主動申請。
“陛下,老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要尊石像不過分吧”王翦緊隨其上。
天幕也說了,陵墓不靠譜,不是亂世被盜墓就是被不肖子孫偷陪葬品去賣,但是石像應該不至于吧尤其是樹立在學校里的石像,不是寶貝文物,但依然能享受祭祀香火,這可比子孫后人還靠譜。
“都有。”嬴政看著其他大臣們躍躍欲試的眼神,忍不住笑了。
果然,人都是需要激勵制度,曾經的軍功制可以激勵大秦百姓喜戰、善戰,如今財富和爵位什么都不缺的文臣武將依然會被榮譽和祭祀吸引。
大秦之前受到后世女校和男女綜合性學校的啟發已經在商議建立稷下學宮似的學校,但這件事不是立刻就能建立出來的。設立什么學科,請什么老師,還處于商議狀態。
現在有了農學,天幕一定還會講述其他學科。
還有了名人塑像,也可以學。
嬴政一邊覺得忙忙碌碌,一邊也敏銳地發現了朝臣和民間的變化。
一種積極的、天下人才主動朝著咸陽匯聚的變化。
相信當他的咸陽學宮真正成立起來后,這種變化會更明顯。
這條走廊大家熟悉吧
從小學到大學,哪所學校沒有這樣的名人畫像走廊呢。
潔白的走廊掛滿了畫像,除了生平介紹,還有名人名言。
從古至今的農學家,還有從農業大學走出去的農學研究工作者,都在這里。
從古代的賈思勰、氾勝之、趙過、王禎、徐光啟,每人的畫像和著作都被認真地掛在墻壁上,看得真人激動的涕淚交加;
再到現代稻作科學奠基人丁穎、現代棉作科學奠基人馮澤芳、現代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化學奠基人李慶逵、現代農業昆蟲學科創始人楊惟義、現代小麥科學奠基人金善寶、近代林業開拓者鄭萬鈞現代家蠶育種奠基人孫本忠,華夏柑桔學科奠基人章文才,華夏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以及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走過一條長長的農學名家走廊,看著他們的畫像,成就,仿佛走過一條歷史長河,走過了華夏幾千年的農耕帝國史,走過那些由一位位杰出的農學家推動的農耕文明。
看到這些,大家是不是覺得華夏不愧是農耕大國,農耕上人才濟濟
嬴政“好多大才,好多大才”
他毫不客氣的說,都想要
就算不懂里面什么“土壤學植物營養學”“昆蟲學科”,但是奠基人創始人的意思她懂,土壤和昆蟲對農作物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哪怕不種地的貴族,也會知道如果土壤貧瘠就長不出太好的莊稼,所以占地一般都要去占肥沃的土地。昆蟲大概就是病蟲害,誰家的莊稼沒遭遇幾次病蟲害呢,
哪怕是肥田是豐年,沒有蝗災水災,依然控制不住病蟲害的發生。
原本以為是天意,沒想到一切都是人力可以控制,可以學習后想辦法解決的。
真切地感受到了,農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這像凌煙閣”
李世民無比自豪,不愧是他
后世定然也是學得自己
“大秦也可以有。”
嬴政看著一走廊掛滿的畫像,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一招,“讓畫師研究。”
李斯默默低頭,嘴角顫抖著翹起又落下天可憐見,大秦的畫技還沒發展到這個地步,畢竟紙張都還是在天幕出現后剛剛研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