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對外邦人得熱情點,這不惦記著人家的糧食和技術呢。
都說大唐萬國來朝,來都來了,不留下點什么怎么對得起大唐人的熱情
宋朝商業發達,頭腦更靈活。
東京開封府商人聽到各種研討會時越聽眼睛越亮“這什么技術研討會不錯啊還有跟同行合作,這不就是強強聯合嗎”
“好主意啊,閉目塞聽都是一家之言,這互相交流才有新的門路。”
商人聽了這么久的天幕,已經總結出了這個結果。
別說經商,就算是國家,閉關鎖國也得落后挨打,這經商也需要人脈和技術,如果總是在自家內部發展,家里子孫自由接受的都是同一種思想,能發展到哪里去還不如吸收新鮮血液,比如榜下捉婿,富商最喜歡干這事,家里不缺錢后,誰不是沖著人才去的。
聽到各種研討會,商人有了新思路。
原來有比聯姻更緊密的合作方法。
聯姻或者榜下捉婿不一定生兒子,生兒子不一定繼承門戶,還有翻臉后吞并對方的風險,還不如就利益至上,用利益來合作。
想到這里,立刻興致勃勃出門,準備去找其他同行商議此事。
明朝想法更簡單點。
首先,得把高產量的農作物搞進來
等到明朝末年引進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當然,農學院也要。
“朕就是農民出身,若是大明農業比不過大清,那豈不是丟了農民的臉”
朱元璋起了強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對搶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懷。
既然海外在大明時候變強,他要讓大明更強,強到無論是大清還是外邦,只能臣服,看這后世子孫還罵不罵他。
永樂年間,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鄭和,也有海船隊,不提前引進玉米番薯都對不起朕下西洋的經費。”
民間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國外打工都能帶回糧種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現成的引進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現成的番薯產地也有了,這么好的青史留名機會還不珍惜,那真是活該自己碌碌無為。
有了天幕以后,從洪武年間開始,就已經不再實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驅使時的行動力是驚人的,還沒等朝廷下令,已經有不少海商漁民,帶著熊熊野心,沖向了茫茫大海。
玄燁原本因為“御稻米”的成功還有些飄飄然,現在看了看自己寫得詩歌,嫌棄地推向一邊。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產量相比這后世,還是差了許多。”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是華夏古代帝王里唯一一位親自培育出高產水稻的育種專家,也正是康熙皇帝親自培育的水稻,終結了古代史上長城以北不能種植水稻的歷史。
古代許多帝王都有在皇宮中單獨開辟農田來
提倡農耕的習慣,康熙也不例外,他在宮中有豐澤園,種植了來自全國各地省份進貢來的稻種。
但是不同的是,康熙的親力親為,不僅僅是提倡農耕,還開始培育良種。
康熙二十年,玄燁去豐澤園查看稻田收成,發現了一個抗寒高產稻種。
康熙開始就這個發現,用了十年的時間反復試驗研究。
等到證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
時,康熙才確定為一個新品種,這時,便開始在承德避暑山莊試種,由相關官吏負責看管。
等到豐收之后,康熙親自試吃,并且賜給百官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