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他看到的是農人機械的彎腰,把頭埋進地里刨食。身上手上永遠沾有泥土,曬得肌膚黝黑滄桑,腰身仿佛永遠直不起來,看向上位者時卑微又低下。
現在再看農人熟練地學著天幕說過的各種漚肥法,再想想歐洲那些只會用鳥糞的外邦人,劉徹深刻地感受到了農人粗糙樸實外表下積累出來的農耕經驗有多么寶貴。
他還看到田間已經多了一些天幕出現過的農具,官府還沒租借,農人已經自己打造出來了。
原來農人并不都是愚人,學得飛快。
劉徹看到了一個類似曲轅犁的犁,天幕上放出來過,這是唐朝出現的,到了明朝退步之后反而沒用了。
大漢原本沒有曲轅犁,天幕出現后,農人自己研究,村里的木匠幫忙打造劉徹把鹽鐵收歸官營得等到公元前118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可是國庫空乏,出身鹽鐵商人的東郭咸陽、孔僅提出了鹽鐵官營的政策被劉徹采納后才實
施。
剛剛經歷馬邑之謀的大漢,鹽鐵權利還在諸侯國手中,民間也有。
長安附近的村民相對其他地方也要更富裕一些,村人合伙找鎮上的鐵匠一起制作,集全村之力,制造出了大漢的第一臺曲轅犁。
“果然比二牛抬杠好用”
劉徹聽到農人們推著曲轅犁,揮鞭趕牛,輕松地耕地時驚喜的叫聲。
趙過感激地看向天幕“大漢不缺牛馬耕地,有后世更方便使用的農具,加上天幕說過的各種漚肥法,增產還是有希望的。”
“再加上小麥和粟輪種,代田法實驗。”劉徹看向趙過,“搜粟都尉,你的任務可是很繁重。”
又是代田法又是改良農具,還要去太學教授農學,趙過剛到就被委以重任。
趙過恭敬道“陛下放心,在試驗田里,小麥和粟已經開始嘗試輪種。臣使用了從南方引進的各種小麥,也不知道哪種更適合長安的土壤,不同區塊的田搭配了不同的小麥。等待成熟季節來看哪種更適合長安周邊種植。”
劉徹點點頭“那水稻也是高產,南方也得重視。”
偶爾也能看到一群農人匯聚在水塘邊,熱熱鬧鬧商量著什么。劉徹去一問,原來是想學天幕上,全村合伙養魚。
不過這時候還沒有人專門育魚苗,所以全村人打算集體去河里抓點小魚,圈養在堰塘里,等長大了吃。
劉徹含笑聽著,聽到農人們有些還記得天幕說過的養魚之法,說得頭頭是道。
也有人討論起用枯木養菌子的方法,說自己家里就有枯死的樹木,打算砍回去嘗試一下,能多一種吃食也好。
劉徹聽著農人們因為多了一些不費錢的食物,臉上是期待的光彩,連他是貴人也沒那么忌憚了,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期待中。
劉徹沒有過多干擾,靜靜地聽了一會才離開。
君臣二人一邊在田間行走,一邊議論著接下來的農耕措施,宮中侍衛扮作普通家丁在后面跟著。
“讓官府打造曲轅犁,借給民間使用。”
“在鄉間也設立勸農亭,讓有經驗的老農擔任農官,分享農耕經驗。”
“搜集貴族和官員家中藏書,若是有秦朝或者以前農家弟子的書籍就更好”
“養魚之法可以讓宮中養過魚的傳授方法,越簡單越實用越好。”
“天幕提到過的箱式養魚法,還有溫室也可以嘗試一下,有了足夠的經驗再推廣到民間”
劉徹被啟發著,一條接一條農政行令準備頒布下去。
說著劉徹就遺憾,大漢怎么沒有農書呢
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也得在西漢末年,離他太遙遠了。
大漢經過連續幾代帝王鼓勵畜養牛馬后,暫時不缺牛,就缺農業技術。相比后世,還是落后了些。
君臣幾人從農田回到宮中后,劉徹這一晚選擇在宮中大宴群臣,請客的主菜是天幕提到的好東西小麥。
把
小麥磨成粉,按照天幕的做法,做成各種饅頭、包子、面條,搭配著大漢為數不多肉類青菜醬料香料,大漢君臣已經覺得飲食進步了一大截,吃著順滑的面條,一口吸溜下去,仿佛直接順暢到了肚子里。
“實在是美味”
在家鄉也吃過數次小麥的董仲舒還是覺得,天幕教授的吃法更美味,他不由盛情贊美,“小麥果然是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