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想更輕松點,省力點嗎”年長的農家弟子有領頭人的架勢,循循善誘地試圖說服百越人,“后世人人均壽命78歲,你們也看到了,后世人十分悠閑,種地都靠機械,不需要人力。”
有一年輕農家弟子插話“那烏龜也不需要干活,所以才活得長壽,那拉磨的驢子天天干活,都短命的很。”
其他人齊齊白了他一眼,有拿自己跟烏龜和驢對比的嗎。
但百越人還真被說動了。
“希望你們說到能做到。”
老婦人說著,對著自己的族人示意一番,百越人這才各自散開。
趙佗“”
這樣都可以
他看著百越人還真有幾名看起來是首領家眷的人冷漠地對農家弟子說“跟上。”
然后帶著農家弟子去自己水田里跟著學習,雖然態度冷漠,但也的確是在認真聽著。
趙佗撓了撓頭,心里對農耕的重視更上了一層。
目前的狀態,是大秦打敗了百越,把那群不服的刺兒頭削平了,戰敗投降的戰俘還關著,被大秦軍隊看管著。剩下一群百越的老弱病殘,警惕地與大秦人保持距離,沒有反抗,但也不配合,始終保持著敵對的狀態。
在歷史上,即使大秦打敗了百越,也沒有教化此地。等秦二世而亡后,趙佗反過來被百越的習俗同化,開始披發左衽,看起來像百越人。
這一世,因為天幕的出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百越之地提前迎來了中原的農耕文明,開始從原始的部落生活朝著封建制轉變。
大秦對百越同漢人一樣,租借鐵農具,幫忙打造石磨,教授如何育秧移栽,如何使用鐵質農具更便
捷的收割和勞作等。
這對于失去了大部分男性勞動力的百越人來說,
是正需要的。
百越人的態度開始漸漸變化,
六國之人的態度同樣開始變化。
貴族曾經貪戀舊日身份地位,但是如今咸陽學宮正需要人,論識字和學問,誰能比得過六國貴族
哪怕許多六國貴族并不想去大秦朝廷為官,但是在看到天幕之后有了其他想法。
比起復國,將六國文明傳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后世人既然依然以楚國、齊國、魯國等國人自稱,他們為什么不可以傳承更多的文明
于是,開始有六國貴族主動申請去當咸陽學宮的老師,也有人開始自己在民間辦學堂,收自己故國舊人來學習。
農業,工業,商業,軍事,歷史,政治,時事等等。
哪怕國君昏庸不重視,但是想要被重用的大才們會主動給國君投上各種國策和技術,國君不喜歡也會收起來,不會流向民間。
現在想來,與其爛在宮中,還不如傳給自己人。
當這些信息匯集到嬴政面前時,嬴政想了想,只頒布了兩條指令
一、咸陽學宮改名為華夏學宮;
二、咸陽開展百家考試,取才為官,以秦小篆為考核語言,以秦法為考核規范。
統一文字和思想依然是需要的,但對于文化的管制沒那么嚴格,比起焚燒六國之書,他更想把六國的人才和文明通通榨出來為己所用。
畢竟,誰能比皇室的藏書更多呢。
六國貴族只能捏著鼻子,一邊教授自己的六國舊民學秦小篆學秦法,一邊用自己私藏轉移的藏書來教授六國曾經的文化,將更多的六國歷史,傳到后世。
漢朝,劉徹正跟趙過一起微服私訪。
他們也沒走遠,走到了長安周邊的田地里,看著農人在天地間忙碌,劉徹不是第一次看到農人種地,但是第一次覺得自己原來小看了農耕“原來種地大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