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到雍正時期,官辦茶馬古道因為朝廷不再需要戰馬,以及官員干涉市場規律,茶馬交易越發凋零,茶葉堆積如山,雍正廢除了官辦體制,改為完全民營化。
在這之后,商業反而更加興盛,商人進入茶葉貿易,不僅僅交易茶葉馬匹,也交易皮毛、羊毛等生活用品,性質變得更加商業化,也更加親民化。
茶葉的交易種類也有變化,而這種變化甚至決定了民心所向。
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說道“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
藏族古諺語中的“呷察熱、呷霞熱、呷棱熱”,翻譯成漢語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康定山歌唱道“山上住的是藏族,山下住的是漢人,雖然住處各是各,每天生活在一起。”
因為西藏與陜西在茶馬古道的常年交流,許多陜西人索性直接選擇與當地人婚嫁,至今康定有許多人是陜西人的后裔。
還有原本居住在腹地的藏民,也因為茶馬古道帶來的便利,主動朝漢藏邊地遷移,主動與漢人友好交流。
嬴政民心
六國舊民、百
越之地等人都尚未歸心,
茶葉原來有這作用
天幕完全沒提到秦朝有沒有茶葉,
這茶樹又是茶樹又是灌木的,去找恐怕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他只能慶幸天幕全天下都能看到,寄希望于民間有人能發現后為他帶來好消息。
明朝弘治年間,明廷在長城一線設“馬市”,用內地茶葉換取伊蒙草原上的馬匹。
此時,定邊縣志明確記載,交易的是川茶漢茶、湖茶,漢茶即是山西陜南紫陽茶區產的“綠茶”。
但是由于綠茶味淡,而且更容易碎,從明中葉起,陜北茶商開始購買湖南安化紅茶進行交易。
到了清朝,從順治年間到乾隆年間,當地土商到湖南安化購買紅茶,從水路抵達襄陽,繼續往下倒汾州,最后運到鄂爾多斯地方銷售。
乾隆年間,定邊從榆林道分得每年銷茶引一百道,征銀3990兩,這就是定邊邊茶的由來。
“3990兩這么有錢”劉徹激動地恨不得立刻去種茶。
這可是銀子,還不是銅錢,三千多兩銀子,他干什么不行
朱元璋卻是皺眉不對,他明明是要求用綠茶交易,怎么后來變成紅茶了
哪怕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當英國故意用印度茶葉大幅度傾銷入西藏,試圖通過茶葉使得西藏人屈服。
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政府,和后面的民國政府,已經自顧不暇無力管轄。大家可以看到西藏近代的抗外戰爭許多都是獨立作戰沒有援助,只能說那時候的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太廢了
但是因為茶葉,也因為茶葉長久以來帶來的民族團結,西藏人民依然是站在華夏文明這邊,并沒有被外邦人蠱惑
當英國和印度的勢力大肆進入西藏,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聯系幾近癱瘓,印度的紅茶和商品趁機傾銷,藏人依然不為所動。
史料記載“惟印茶、滇茶皆系熱性,而邊茶性涼,故終惟藏人所樂用。”
但是這何嘗不是因為只有邊茶最得藏人的心。
邊茶貿易,成為了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漢藏關系最為牢固、也是最后一根紐帶。
民國時期甚至有政治家感言今康藏之關系,只余茶一物也
朱元璋立刻改口紅茶挺好的,邊茶也挺好,以后就用紅茶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