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罵弘治放棄領土的行為,但這何嘗不是說明了大明的經濟危機,早在弘治時期已經開始了。
所謂的“弘治中興”,不過是表面和諧。
無論是養兵,管理邊疆,還是養官商,給這一套茶馬交易上眾多官吏負責人發放俸祿,朝廷可能都承擔不起。
趙禎連連搖頭“哎呀,大明真窮。”
“還不如換我大宋來。”
就連南宋時期的趙構,逃亡之余還有時間發出憐愛的三連嘆“嘖嘖,真窮,真可憐。”
如果朱元璋或者朱棣能聽到,定然憤怒到暴走一群弱雞,賠款的掙賠款去,逃跑的出海逃跑去,少多管閑事
明朝看宋朝真弱,一群弱雞。
宋朝看明朝真窮,一群窮鬼。
但是由于專業商人的介入,茶馬交易和茶馬古道反而發展到了最為繁華的時期。
明初,洪武四年,首先開的是陜甘茶馬古道,在青藏高原入口處的河州、洮州、秦州設置茶馬司,交易茶葉13萬斤,后又增加到100萬斤;
到清朝時增加到1500噸。
洪武26年,開康藏茶馬古道,在四川雅安、黎州設置茶馬司,后又遷到康定,主持入藏茶馬交易,交易茶葉240萬斤,明中葉增加到340萬斤。
清朝增加到1100萬斤。
明朝木氏土司統治時期,開滇川茶馬古道,即云南茶馬古道,將云南的普洱茶、沱茶轉向西藏換取戰馬。
云南茶馬古道比較特殊,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上行,叫做滇川道,從普洱茶的原產地西雙版納等地轉入拉薩,為入藏線;
一條是下行,也叫做滇越道,從普洱進入越南、萊州,屬于國際貿易通道。
這三條茶馬古道并不僅僅是獨立存在,并行存在西部,覆蓋了鄭戈西方諸多部落。
由于政府需求量大,茶葉動輒上千萬斤,馬上萬匹,運輸力量主要是駱駝、騾馬和人力的背夫,交換是為了國家政治軍事。
茶馬古道帶來的不止是戰馬,還有少數民族的友誼
當邊疆與中原從互相掠奪的戰爭、互相算計的和親,變成了互惠互利茶馬交易后,感受到茶葉帶來的真切好處,少數民族開始真正的融入中原文化
到清朝時期,滿清本身興起于東北,善于養馬,入關后依然更喜歡用東北的馬,在北方草原設立商都牧場、大凌河牧場等,作為軍馬的主要供給和補充基地,茶葉換取西北戰馬已經不再是軍國急需。
“興于東北,善于養馬”朱棣冷笑,“很好,朕親自抓你們回來給大明養馬”
正好發愁戰馬不夠,那就全給拿下
他有理由御駕親征了,立刻看向好大兒“朕要去打東北去打滿清”
朱高熾無情地吐出兩個字“沒錢。”
朱棣不可思議“哪里沒錢了,你怎么天天喊沒錢”
“沒聽天幕說大明國庫從頭窮到尾嗎,爹你怎么還坐的住”朱高熾才意外了,以為他身為太子天天節衣縮食是喜歡受虐嗎還不是條件不允許還嘲笑他摳門,知道他看到國庫的賬目時恨不得讓宮人全部出去掙錢嗎
朱棣老實了。
“聽天幕聽天幕。”
沒準天幕會教授怎么賺錢。
朱高熾“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