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里記載“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園”,說明楚地的柑橘與齊地的魚鹽生產并重。
我們學過的課文里,晏子春秋內篇雜下里,晏子使楚時,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來比喻人的習性會因環境影響而變。
不過這里科普一下,“枳”和“橘”其實不是同一種之物。“枳”又名枸橘,俗稱臭橘,果肉少而味酸。橘和枳都屬于蕓香科,但不同種;橘不會變成枳,古人認為二者是同一物有所誤會。
不過這也不能怪古人,實在是,柑橘是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哪怕是現代人也容易分不清。
天幕直接放出了一張柑橘的“族譜”,來展示柑橘科復雜的“倫理”大戲。
首先是三位柑橘老祖宗香櫞,橘子,柚子。
然后柑橘科中的任意兩位,都能雜交出新品種,也就導致柑橘家族完全不受限制,種類越來越多。
起因是華夏南方人,覺得柑橘好吃,把好吃的品種種在一起,就雜交出了許多新品種
比如,橘子和柚子結合,有了橙子;
柚子和橙子結合,有了青檸;
橘子和香櫞結合,有了萊檬和粗檸檬;
橙子和祖先香櫞結合,有了檸檬;
橙子和祖先柚子結合,有了葡萄柚。
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這樣任意兩兩組合,但是柑橘科是,這也是它們獨特的天賦,是柑橘家族壯大的主要因素。
在不斷地兩兩結合繁殖新品種的過程中,柑橘科基因突變還出現了意外,柑橘家族多出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員臍橙。
臍橙只有果肉,沒有種子,相當于沒有生育能力的太監,成為了柑橘家族中的孤單后裔。
這個時候,就靠人類上場了。
早在臍橙出現前,人類已經發明了嫁接術,臍橙就是靠人類的嫁接之法,讓它沒有種子也可以繼續繁衍,并且成為了人類社會里非常受歡迎的柑橘科“明星成員”
。
“嫁接啊”
漢朝,氾勝之先是被五花八門的柑橘家族震驚,接著就被嫁接術啟發到了。
漢朝既有柑橘,也有嫁接術,只是目前多用在瓠瓜種植上。
比如用布將十棵種子長出的十根莖捆在一起,用泥封住,幾天之后,這十根莖長在一起,再通過修剪留下最強壯的一根,這樣結出的葫蘆就比普通的葫蘆大十倍。
原來用在水果樹上也可以。
氾勝之看到天幕上放出的柑橘嫁接術,是用臍橙的樹枝斜切面,嫁接到其他健壯的柑橘樹枝干斜切面上,然后用布條綁住,等一段時間,破開樹皮的兩個斜切面會長到一起,不需要布條也可以繼續生長,用柑橘樹的營養來幫臍橙結果。
“柑橘科兩兩結合原來都可以,那兩兩嫁接是不是也都可以這里的結合是授粉還是都是嫁接”
氾勝之越想越興奮。
天幕讓他出名后,現在很受陛下重視,完全有條件去做實驗。
這就去試試
北魏時期,果樹嫁接已經進步了很多。
賈思勰回憶著梨樹的嫁接之法,感覺與柑橘科的嫁接已經基本吻合,而且梨樹嫁接之后結果比實生苗更快,想必柑橘科嫁接也會有更大的優勢。
可以試試
唐初,那農人家中的兩姐妹一人看一人用樹枝刮鍋底灰,在墻上畫下嫁接過程。
盡管她們看得眼睛眨都不眨,還是怕忘記。
“說不準叔叔伯伯他們也會想去嫁接。”妹妹有些不安。
姐姐搖頭“不會的,要交稅了,他們正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