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兩個弱許多的女孩子去做柑橘樹實驗,也不會耽誤農活。
在農人眼里,到底還是田地和糧食最重要。
“必須成功,不能失敗。”姐姐快速畫完,拿出鐮刀和樹枝,比劃著削樹皮應該削成什么深度。
“好像只削掉了表皮”
“是嗎,會不會太淺了”
“我也不確定”
兩姐妹商量著,姐姐期期艾艾看著天幕,果樹還沒講完
“要是天幕能放得更詳細一點就好了”
時間不斷往后發展,當古人見到的柑橘種類越來越多后,開始能辨別不同的柑橘科,在著作里也反映了出來。
南北朝時期,古籍異苑中已經區分出了“柑、橘、橙、柚”。
南宋時期,韓彥直于1178年,撰寫橘錄,里面記錄了27種柑橘,這也是世界首部柑橘專著,足以說明華夏的柑橘種類之多。
南宋韓彥直算是發現了,后世十分注重實用性,而且是方方面面。
無論是農耕,植物,還是詩詞,小說,都會認真鉆研。
這種態度讓他作為原作者自然十分高興,覺得沒有浪費自己的一番心血。
“既然這么喜歡,我要好好寫,再多寫一點”
天幕可是說了,這是世界上首部首部
才27種怎么夠,天幕前面放了那么多種柑橘,他定然還有遺漏的,不奮斗出個100種浪費上天幕的名氣
還是南宋韓彥直,他的橘錄也記載了古代最詳細的柑橘嫁接技術
“取朱孿核洗凈,下肥土中,一年而長,又一年木大如小兒之拳,遇春月乃接。取諸柑之佳與桔之美者,經年向陽之枝以為砧。去地尺余,留鋸截之,剔其皮,兩枝對接,勿動搖其根。掬土實其中以防水,藕護其外,麻束之。工之良者,揮斤之間,無不活著”。
大多柑橘種子曝曬至干,要喪失發芽力,但是華夏古代園丁卻創造了連柑橘皮或剝開皮分瓣植入潤土中,讓我國的柑橘培育繁殖一直走在世界領先地位。
這里面的柑橘嫁接技術,已經與現代十分接近比如用柑橘里面的優秀種的枝條,鋸斷去皮,兩枝對接,還要裹土防水,用麻布綁起來,可以提高存活率。
在近現代許多果農依然在用這樣傳統而樸實的嫁接術,簡單便捷而且存活率很高。
“太好了,這個很齊全”
這一段文字對于兩姐妹、以及天幕其他地方有心學習的古人來說,來得正是時候。
對于柑橘技術和嫁接術相對較差的秦漢來說,更是時候。
“大秦又可以多一些水果了。”嬴政很自信。
這么簡單的嫁接術,農家要是不會那都不配自稱農家。
扶蘇欲言又止。
父皇,有沒有一種可能,農家子弟已經忙得沒時間研究嫁接術了呢
農家首領表示沒有時間擠也要擠出來農家人,從不認輸
關于橘子,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
唐朝時期,四川益州,一位地方官給朝廷上貢時,看到柑橘都被用紙張包裹起來,好奇了
“這柑橘為什么要用紙張包裹”
負責辦事的小吏連忙回復“回大人的話,用紙張包裹柑橘既可以保鮮,也可以減少柑橘的水分流失。”
地方官想了想,看著粗糙的紙張顯得水果都變得
灰撲撲了,十分不滿“平民用紙張包裹倒也無事,給朝廷上貢還用紙張是不是太不夠恭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