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作為華夏古代最富有的朝代,也是華夏古代科技技術發展最快速的時代,也是華夏古代農業技術和水果發展最快的時候。
除了橘錄,還有蔡襄荔枝譜,只不過荔枝譜的成書有些與眾不同。
蔡襄是一位福建人,科舉進入朝廷后,與同僚討論起家鄉特產,但是同僚不信。
“福建也有荔枝”
同僚“胡說,荔枝明明是廣東的。”
“還有巴蜀之地。”
蔡襄“我們福建人什么都吃,怎么會不吃荔枝。”
同僚“你都沒荔枝怎么吃”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么解釋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氣,福建明明有那么多荔枝,憑什么說福建沒
荔枝
蔡襄一氣之下,
,
給中原之地沒見過荔枝的家伙看看福建荔枝的厲害
于是,荔枝譜就這么誕生了。
漢朝,作為出了名的喜愛荔枝的劉徹,在歷史上曾經建造扶荔宮移植南方的荔枝樹,因為樹被栽死了,當時的負責人被處死,連家人一起被連累處死。
現在看到荔枝原來還有其他腌制方法,劉徹心動之余,也想到了移植看來不可行。
“原來后世的荔枝也還是栽種在南方偏遠之地,難怪長安種不活。”
后世的栽種技術那么發達也沒成,看來這荔枝對水土挑剔的很。
一時之間,劉徹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讓這一時空的負責官吏逃過一劫。
荔枝譜里不但記錄了福建的荔枝品種,還介紹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紅鹽、白曬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種加工方法的詳細步驟,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尷尬。
青史留名的激動還來不及發作,就被爆料這種寫作緣由,現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別管大家怎么笑,他們那是嫉妒你名揚后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時意氣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寫豈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沒錯福建那么多水果,那么多好吃的,他一樣的寫一本,豈不是也能成為某個行業的祖師爺
不止蔡襄受到啟發,其他大臣也受到啟發。
都是考出來的人杰,寫書誰不會來著,寫家鄉的特產,那還不是信手拈來
唐朝時期,荔枝產地的果農們大喜過望。
這么多方法多好,日后進貢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樣太浪費人力和馬匹了,還不如腌制之后,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銷售,也更方便了,這天幕送得不僅僅是技術,也是錢啊
同時因為科技的發展,宋朝關于水果的儲存、腌制等技術也發展了起來,對果樹的繁殖有了新的技術。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讓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當后販賣也就更為便利。
趙匡胤不由自得起來。
他的大宋果然還是很不錯的嘛,這些技術既然這么好,日后能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