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研究”一位剛從大食商販那里高價購買了葡萄酒的商人看著手里曾經當寶貝的葡萄酒,總覺得自己放著家里祖傳的黃金不要,非得去撿外面的土坷垃,真是越想越氣。
“等老子研究出來葡萄酒,高價賣給大食,把這些錢再賺回來”
那么為什么我們本土沒有把葡萄培育成后來的高糖分且自帶釀酒酵母的果實
因為華夏選擇了糧食。
糧食可以填飽肚子,糧食可以釀酒,甚至因為掌握了用糧食制糖的技術,以致于忽視了本土的甘蔗。
君王和民間的百姓齊齊點頭。
沒辦法啊,糧食才能填飽肚子,青黃不接的時候,榆錢樹的榆錢都比水果更受歡迎。
人太餓的時候吃酸澀的水果,那胃里翻江倒海地更難受,還不如吃點樹葉嫩芽或者野菜樹皮。
就連比較受歡迎的水果桃、李、梅、杏、棗五果,棗子因為甜度高糖分大最受歡迎,其次是桃子,因為個頭大能飽肚子被說“養人”。
梅子因為酸,常年被當做醋的替代品;杏子的杏仁氯化物太高,毒性大,李子過敏人群相對較高,嚴重過敏者可能會致命,所以在民間又有“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至于甘蔗,種植地有限,不少北方百姓根本沒見過。
世界上的甘蔗種類只有8種,真正的主力有熱帶種、中國種、印度種三大主力,以及割手密這個外援。
從漢朝開始,華夏就開始種植屬于自己的中國甘蔗,到唐朝時期完善了制糖技術。主要種植在廣東、廣西、云南三省,一直到建國初期都是華夏主要的甘蔗品種。
天幕特意放
出甘蔗品種,
尤其是華夏的甘蔗種。
華夏甘蔗在學術上就是以國民命名為“中國種”,
盡管許多華夏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也可能根本沒見過。
20世紀初,當歐美提出“高貴化”甘蔗優化計劃后,用熱帶種與印度種育種,培育出了糖分更高、汁水更豐沛的甘蔗,此后加入割手密,反復雜交,反復基因交流,甘蔗一代代優化后,然后侵入華夏市場。
至于華夏自己的甘蔗,或許只存在于老一輩的記憶中了。
荊咕的語氣里帶著淡淡的遺憾。
原本古人聽到香蕉的故事,以為只是國外有,沒想到華夏已經發生了。
華夏的后輩甚至只吃過外國的甘蔗,沒吃過自己的甘蔗,這讓古人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們是窮,吃不起,后世明明條件不錯了,怎么反而吃不起甘蔗了。”有農人端著飯碗,本來想就著天幕上的食物下飯,可是現在心里不是滋味,突然吃不下去了。
“哪里是吃不起,是吃不到。”鄰居陷入回憶,“我那遠房親戚來探親還給我帶過甘蔗,我都吃過,沒想到后人反而吃不到了。哎。”
華夏古代百姓選擇糧食和蔬菜,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從很早之前,當華夏民族從采集狩獵的原始社會進入封建時代,一直面臨著饑荒。
歐洲人重視水果,重視葡萄酒,因為需要從誰貴重獲取足夠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這一點在華夏用蔬菜取代。
所以歐洲人也稱華夏人為“最擅長烹飪植物的民族”。
歐洲人處理蔬菜的生吃等簡單烹飪手法,就像華夏人對待水果的生吃,帶著一種樸素的原始。
雖然同樣是重農,華夏一直保持著重農抑商。商鞅當年變法時定然也沒想到,他想得是戰時政策,卻一直被延續到了和平年間。
重農抑商不僅僅打壓的是商業,同樣還有許多技術的發展。
水果不如糧食耐儲存,讓它必須流通才能實現最大利益,有了利益才能刺激種植和研究。
漢朝時期,有了許多水果開始人工栽培,但是水果種植技術的飛速提高,得到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