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一群人心思各異,有的人猶豫覺得危險,也有人真決定冒險一搏。
但是不論外人是何想法,被議論的本人,都在矜矜業業的忙碌。
比如甘英,正在清點西行路上需要攜帶的物品,然后與家人告別。
已經有絲綢之路的東漢,經商比劉徹初期更方便,但是甘英依然決定親自去冒險,也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
當天幕提到自己明明可以行走的更遠、走到那羅馬帝國去賺取羅馬帝國的黃金,卻被安息人的狡詐之語欺騙而停下腳步時,甘英就有一種深深的愧疚和羞恥感。
此生若是不能重新走完那段路,他死了也無法安心去地下見班超將軍
甘英“絲綢,書籍,繪畫,已經清點完畢。”
這幾樣都有個共同點比陶瓷經造,不會輕易因為顛簸毀壞。
這里還有了許多新產品比如,棉布。
西漢時期,棉花就已經從西域更遙遠的地方傳入新疆,當時叫做“白疊”。
東漢時期,新疆有了草棉的種植,也有了棉紡織技術。但是還沒有全國種植,而且新疆初期的棉紡織技術并不發達,需要手工采摘棉花除棉籽,非常慢,也導致棉布價格昂貴,沒有普及,在東漢貴族的墓葬里才能見到棉布。
唐朝時期部分中原貴族有種植,卻是當做觀賞植物種植,要一直到宋元時期才開始向中原推廣。
朝廷已經從新疆招來棉花種和棉紡織技術,并且已經產出了大漢朝廷紡織工紡織的棉布,花樣更多,很受貴族歡迎,這一次是作為奢侈品對外貿易。
甘英的商隊貨物以精簡奢侈為主,而商隊成員參考后世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團隊,增加配備了太醫、氣象員、書吏、翻譯等多個職業組成部分,準備的更加齊全了。
甘英立志要把曾經沒賺到手、被安息中轉克扣的黃金全給賺回來,這一次帶著強烈的執念,承載著大家的希望,再次踏上西行通商之路。
漢和帝在世時期,班超帶著甘英一起出使西域,后來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羅馬,甘英一直抵達西海也有
說法表示是地中海或者波斯灣,受到安息人的阻撓才沒有繼續西行。
雖然甘英半途而返,但是甘英的出使依然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也讓東漢朝廷加強了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了解。
班超早已去世,甘英不想留下遺憾去世,堅定地選擇了再次出使西域,哪怕是死在西行路上,也比留下一個死不瞑目的遺憾好。
鄧綏有意,甘英有心,西行通商之路就這樣愉快地達成了一致。
當甘英出發后,商隊的書吏每到達一個地方,就寫下西行的故事,在當地傳到酒樓說書人等民間藝人口中,再通過民間藝人的走街串巷的賣藝,把故事慢慢傳到中原,成為了另類的信息通道。
民間開始流傳起甘英過西域的各種故事,當班昭在酒樓聽說書時,聽到甘英的故事,和兄長會心一笑。
在外游歷三年之后,班固覺得自己大限將至,思念家人,于是與妹妹快速回到班家。
這一夜,班固突然有了興致,與班昭一起月下飲酒“不知道為什么,為兄近幾日總是在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