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指尖微微發麻,后世竟如此奢豪大氣
連農稅都取消國家何以運行
唐李世民深吸口氣,又徐徐吐出,嘆道“耀耀圣君應是后世皇帝才是”
國家是何等富強繁華才會有底氣取消農業稅
他目露期冀,若能跟后世皇帝同游暢談,請教治國之策,該有多爽快
宋朝后期君臣臉色很難看,近年朝廷細分稅種,甚至將農稅和商稅分撥開來,以此減輕稅負。可大宋受冗兵冗官所累,百姓仍要面對各類雜稅,日累之下負擔極重。
幸好宋朝君臣心中慶幸,天幕沒落到上空,僅展于大慶殿中,若則此豪情壯言被百姓所聽見,怕又是一番波瀾。
明朱元璋聽到后世接連取消農牧稅錢,不禁目色恍然,若當年元不收農業稅,或是苛捐雜稅略少些,他爹娘兄弟就能活下去,他是不是會老老實實地種莊稼放牛
百姓,能活下去,又怎會反抗
始皇將計量長短、容積、輕重都統一,用此收稅,這做法便叫度量衡;
而這一政令在西方,是平民期盼了近兩千年后才落到他們身上。
西方的度量衡,在拿破侖時期才建立推行,度量標準化打破了貴族和商人的計量獲利鏈,這一行為被西方歷史記為度量革命
先前的疑問再次浮上眾人心頭西方如此愚昧,后世世界秩序為何是西方主導
想到后世皇帝連農業稅都取消不收,各皇帝眉頭漸漸擰了起西方到底有多強連后世強國要避其鋒芒
可惜歷代人共同的疑問沒有傳到天幕,天幕甚至還就度量衡舉了個例
如果你在西方問路,到某地要走多久,他們會告訴你煮頓飯的時間就能到。
而你在東方問路,到某地要走多久,他們會告訴你往東走此去百里。
兩種不同的回答,是中西民眾計量思維最好的詮釋
明朱棣皺眉盯住他親記的后世稅種,思索半晌不得其要領,從字面上略懂,可真正精義卻實難了解。
索性擱下筆,抬頭問胖兒子“太子,你來說說,這幾種稅制要如何操作”
太子朱高熾口腔發苦,大明朝人口稅為黃冊和土地魚鱗冊為主,再分夏稅和秋糧及商稅,僅觀名目哪能一時半會,就能分得清后世稅制
面對自家親爹虎目圓瞪,他只能硬著頭皮解釋“流轉稅或許是商業稅資源稅顧名思義應是鹽鐵營生,至于財產稅”
唉,朱棣也知自己此令為難他,擺擺手下令道“先按下,待天幕結束廷議”
后世既然敢取消農業稅,那其他稅種定有過人之處,他不相信聚滿朝文武智慧,不能解后世稅制
等解開稅制后,他這個老祖宗須得借鑒借鑒,嗯想必后世子孫不會小氣
事實上度量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計量,而是它身后更深層次的計量問題
來了
眾人精神一振,齊齊盯著天幕,全豎起小耳朵準備聽課。
而秦始皇臉色凝重地俯身提筆蘸墨,在帛絹上親手寫下計量二字
插入書簽